□ 记者 万杨 胡威虎
2月4日,在长江大学农科大楼5060分子育种实验室,长江大学农学院副教授刘海洋正指导学生抽提水稻基因组DNA,进行PCR试验。
“我博士毕业时就有一个梦想,将世界各地的优良水稻品种进行改良,使其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适宜在湖北地区、荆州地区进行种植。”刘海洋说,不同区域,水稻生长周期、产量、品质均存在差异。
作为一名水稻育种科研人员,刘海洋有一个“良种梦”。他希望找到水稻适应不同地区环境的控制基因,通过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加快培育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作为农业大市的荆州,有7个全国粮食生产大县,是水稻种植的绝对“主战场”,成为刘海洋最好的“逐梦地”。
“2019年,我第一次来到长江大学,看到实验室楼外就是200亩农田,这在湖北省内高校非常罕见。”刘海洋说,看到这么好的实验平台,自己义无反顾加入长江大学水稻遗传育种团队。
刘海洋专注研究水稻对环境的适应性,为团队进一步引入生物育种概念。他有效融合“新老技术”,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在种子阶段对水稻进行筛选,提高新品种选育效率,实现水稻“精选优育”。
“过去可能需要10亩地,现在只需挑出最优的1000粒种子去田间种植。”刘海洋说,在实验室预先进行基因型鉴定和筛选,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
2021年,刘海洋所在的团队培育出“春两优长70”等优质水稻品种。该品种具有抗倒伏、适应性强等特点,米质达到国标优质米三级标准,与对照组相比,增产7.65%以上,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等大部分稻区种植。
来到荆州的刘海洋,如同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不仅获得了政府发放的人才奖励、享受购房补贴,还获得了长江大学领军人才和湖北省青年人才项目支持,申报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去年,他带领的团队获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向挺进全国先进行列又迈进一步。
投身荆州,在追逐农业梦的路上策马扬鞭、阔步向前。刘海洋说,将和团队成员持续攻关,培育出像五常大米一样的优良水稻品种,擦亮荆州鱼米之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