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丹银/文 樊孝银/图
仙鹤楼建于1984年,郝穴镇政府为纪念羊祜大都督为鹤穴命名,彰显古镇文化、增加旅游景点和市民休闲去处。位于西湖的西岸,坐北朝南,平面为六角形,钢筋混凝土仿古结构,四重飞檐,内设旋转楼梯。底层有六根立柱,且有回廊,三楼窗楣上悬挂“仙鹤楼”门匾,宝顶上有一只展翅腾飞的仙鹤,为郝穴古镇地标性建筑。
据史书记载,郝穴在古代原是长江北岸最大的水口,每到夏季,江水上涨,江水从水口灌入内陆,是大大小小湖泊、河流的水源之一,在春秋战国前,这里的地名为“夏首”,即夏天涨水,首受之地。江水退后,形成了沼泽之地,又称“沧浪之水”,因此,这里水草、鱼虾丰富,是水鸟、白鹤们的天堂。大批的白鹤群居、出没此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故《诗经·小雅·鹤鸣》有:“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就是描写古时鹤穴、鹤渚的地理地貌。
走进江陵城关——郝穴,无论在哪里,都可见到“鹤”。地名鹤穴镇,曾经还有鹤鸣、鹤渚等名称,路名仙鹤路、桥名仙鹤桥、店名松鹤堂、仙鹤商场、仙鹤酒楼、鹤鸣文学社(后改为江陵文学)、《鹤鸣》诗刊、鹤乡记忆、仙鹤楼评论等。记得当年我曾写过一首《猴山翠色映鹤楼》的小诗,副标题为郝穴镇修建仙鹤楼而作,发表在《荆州日报》。
江陵县标志性景观——仙鹤楼,已有40年的历史。2023年11月,仙鹤楼开始维修。《江陵记忆》主编汤立中欣闻修缮仙鹤楼,诗兴大发,于2023年3月,洋洋洒洒写下《仙鹤楼记》。他以文言文的形式,笔触细腻地诉说着江陵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故事,见证着这座城市沧桑巨变的如歌岁月。
近日,年逾八旬的大哥和我微聊时,谈到仙鹤楼正在修缮中,且心生感慨:“郝穴是仙鹤的故乡,怀古感今,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鹤乡人依旧保留着对仙鹤的一种特殊的情感。为弘扬家乡历史文化,当年李白吟江陵的县政府决定,在择水而居,依水而兴,傍水而美的滨江古镇;在儿时伯伯(父亲)、姆妈(母亲)带我开垦种田的风水宝地;在猿声啼不住的传奇猴山,兴建一座超百亩的仙鹤公园。啊! 我们可爱的故土,旧貌换新颜。美哉!”读罢,佩服长兄深爱家乡的情怀,唤起了我对父母的怀念,他们在猴山稼穑的情景再现,还有大哥和已故大姐的辛苦劳作,为我写此文提供了有营养的丰富素材。
相信大家走过很多园林,见过不少美景,然而风景中的那些古建筑,你却不一定都认识。如:亭、台、楼、阁、轩、榭、廊、舫。关于“楼”,是指两层以上的大型建筑物。楼在建筑组群中常居于次要位置,处于建筑组群的最后一列或左右厢位置。但仙鹤楼,是在西湖风景区,猴山旧址,古荆河畔修建的一座仿古建筑。该楼由郝穴土木工程师宋木林、宋先浩父子负责设计、建造。楼型造型别致,古香古色,高达四层,呈六角方形,外起飞檐有四重,塑六条张牙舞爪的飞龙附在屋脊上。楼的南面“仙鹤楼”三字由老中医、书法家汤仙遇书写,北面“健翮凌云”由李章达书写。特别是楼顶一只仙鹤展翅欲飞的造型,成为古镇的文化符号,地标性的建筑。
记得多年前,一群外地的文友来郝穴采风,我们提议带他们一起去猴山玩玩。想不到有个文友说:“明明是去爬猴山,但远远地看到了仙鹤楼,突然觉得这猴山就有了生气,有了人迹,有了文化感……”话音刚落,赢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
江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拔郢始置江陵县,迄今已有2294年的置县历史。屈原曾留下“过夏首而西浮兮,顾龙门而不见”的难舍江陵情节,著名大诗人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更是让江陵享誉国内外。1994年,荆州沙市地市合并,设立江陵区,1998年重置县治。江陵城关郝穴,自古流传着羊祜“取鹤教舞”的动人传说。所以,曾是仙鹤栖息的地方,亦称仙鹤故里。
期待家乡的仙鹤楼早日修缮竣工,再现风姿绰约的旧貌,重焕旧岁月里的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