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礼荣
沙市作为长江中游地区重要商埠城镇,市民文化很是繁荣,历经明、清两朝的长期浸润与陶冶,最终促成了荆楚大地戏曲和曲艺事业的兴盛,进而演化为有着广泛群众基础、且为众多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品牌艺术和艺术名流。
汉剧与余洪元
荆州本是汉剧发源地之一。清代中叶,汉剧流入沔阳、监利等地,多在迎神赛会、喜庆丰收时演出。辛亥革命前后,汉剧中心逐渐向汉口转移,荆河派与汉河派艺人合流,形成汉剧艺术主流派。
早年间,沙市的汉剧、荆河戏因有太和、同乐、太寿、三元等诸多名戏班长年在此献艺,而十三帮的帮口与会所处处有戏台,故一年当中因各个外地旅沙商帮节庆活动络绎不绝,再加上富商巨室的老爷做寿、太太庆生、少爷娶亲、小姐出嫁等喜贺吉日连连不断,所以,使当地成为戏剧演出,十分频繁,少有空闲。
各外地商帮在沙市通常会在节庆活动中,以请戏班子演戏娱神来扩大商业影响,故这里,不仅是一处群英云集、名家荟萃之地,而且还是培育名角的文化摇篮。其中,名头最响者当数“汉剧大王”余洪元。
余洪元,原名余丹甫,祖籍湖北咸宁。其父余四方早年间来到沙市谋生,他自幼耳濡目染,久受熏陶,以其天独厚得之嗓音条件,在他十六、七岁父亲亡故那年,拜师学艺,登台唱戏。
余洪元虚心向各路汉剧高手讨教,以其艺风质朴而崭露才华。后来,他受“一末正宗”胡双喜的精心调教,颇受汉口著名戏班大福兴班领班袁兴苟的器重。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他由沙市赴汉,先是在大福兴班演出,后来又到汉口天一茶园演唱。此间京剧和汉剧一块联袂献艺,余洪元与京剧老生汪笑侬得缘结为挚友,二人推心置腹,切磋艺术,相得益彰;遂经《大汉报》主笔胡石人的悉心指点,并亲自拨冗为其推敲词曲、揣摩演技,故使他受益良多。
民国初年,余洪元在武汉挂头牌献艺,誉压三镇,随后乃率大汉班赴沪,在法租界同乐茶园演唱。1920年,余当选为汉剧公会会长。时值汉口红十字会发起筹赈华北灾民的义演,余洪元与来汉演出的京剧名伶余叔岩同台艺,台下喝彩声如雷贯耳,人以之比谭鑫培,得获“汉剧须生泰斗”之美誉。
余洪元从艺后,集诸家之长,又广泛吸取其它姊妹艺术的唱腔特点及唱法技巧,融会贯通,形成了深沉苍劲、醇洌酣畅的“余派”唱腔,独树一帜。1937年冬,余洪元病逝于汉口,一代名伶,就此谢幕。
汉滩小曲与张明亮
汉滩小曲是在荆楚大地上流传了一百多年的传统戏曲剧种,它由明清俚歌俗曲衍变而来,一度盛行于汉江两岸,并随着江流一直传播到武汉三镇,故得其名;又因为其以四胡为主的丝弦乐器伴奏,演唱者击云板,有单唱、对唱、多人围唱等演出样式,所以又称汉滩丝弦。到了清朝光绪年间,它已在长江沿线的口岸城镇汉口、武昌、黄石、沙市、宜昌等地深深扎下了根。荆州近现代时期出现的汉滩小曲名艺人张明亮,就是这个传统戏曲剧种的优秀代表人物。
张明亮祖籍湖北汉川,因幼时出天花医治不良,造成双目失明。他从小丧失了上学读书的机会,故自七、八岁始,即以留连于茶肆酒馆以听曲度日。长大后,他从书中感染到尊师重教,行侠仗义,助人为乐的江湖道义,虽然残疾在身,但也能扶助良善,所以在社会口碑很好。
其父为其日后的生计考虑,曾不惜重金,带张明亮去拜江湖术士黄大成为师,研修文王八卦、算卜看相等技法。幼年的张明亮一面应付着算命的“课程”,一面却痴迷于拉胡琴等演奏技巧。因其听觉特佳,故长大后拉起胡琴演奏《孟姜女》《双探妹》《叠落金钱》、《四季相思》等曲牌段子,皆能得于心、应于手。时间一长,名声在外,遂有小曲艺人登门出钱请他伴奏。
1934年,父亲因病去世,才13岁的张明亮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谋生。当时,沙洋有位驰名荆州府的小曲艺人,人称“赛沙市”,名叫傅爱姣,她能唱140个曲目,是这一行的翘楚。在傅爱姣的鼓励下,张明亮随她来到了沙市。
当年,这里聚内、外河小曲界的精英俊秀于一隅,是一座有着悠久文化的名镇。外河,即长江一带(宜昌到汉口),其南曲、四平调的演唱非常出色,段子多,唱词好,演唱正规,摆设华美;内河,即汉水一带(襄樊到汉口),小调多,西腔的演唱出类拔萃。一时间,竟然有60多名艺人,30多位琴师在沙市争芳竞艳,斗技比艺。
张明亮在沙市如鱼得水,因他为人正派,轻财仗义,故经名师传授,终于成为曲剧界的一位大家。
从此,张明亮便定居于沙市这一方胜地,为其后促进汉滩小曲发展成为最终定名的湖北小曲做出了积极贡献。2008年6月7日,湖北省武汉市申报的“湖北小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茶馆评书的艺人群体
沙市自古即为南北水旱交通的枢纽之地,再加上“黄金水道”横贯东西,此地商贾密集,舟车辐辏,商业贸易非常繁荣。特别是开埠之后,成为外国商品涌入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的桥头堡与集散地。
在沙市,茶馆遍布大街小巷,其经营主要以夫妻二人搭档者为多,只需备上一般的桌椅板凳,再加上一座“老虎灶”即可;当然也有中高档的茶社,为顾客准备的是茶几与竹躺椅,另雇有伙计内外照应。在通常情况下,长年维持的茶馆有一百多家,到解放初,经人民解放军军管会登记注册的私营茶馆就有256家。在整个近现代时期,茶馆是评书艺人的主要活动阵地。
旧时的荆州评书与后来定名为湖北评书的艺术脉流同出一源,题材内容大抵包括历史演义、武侠公案、劝勉忠孝、神魔鬼怪、言情纪事等。经过几百年市场淘选,最终形成传统书目有《三国》《说岳传》《水浒传》《西游》《聊斋》《封神》《红楼》与《西厢》等。那时,沙市有十多个码头,说书先生较出名者先后便有王云卿、鲁明阶、徐剑秋、安正发、程大福、胡丰义、戈德明、许步洲、陈凤秋、李修身等,从而使沙市与武汉、宜昌并称为湖北三大“评书窝子”。
沙市的说书先生,当数光绪年间曾考取过秀才的鲁明阶(约1820年—1939年)成名最早。他本是四川人,因家道中落,无力继续参加科考,逐飘然来沙市下海说书。常言道;“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忠奸善恶斗,全凭一张口。”说书先生的谋生手段,就是在表演时用醒木、折扇、手帕等简单的道具讲故事,也兼为评说人情世态。鲁明阶毕竟是秀才出身,再加上四川人擅摆“龙门阵”,所以他说起书来,茶馆内通常会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
商业繁盛促进了市民文艺的发展,商贾杂处也招来了不同地域、不同曲艺品种之间的交流。辛亥革命后,会馆、茶园、酒肆遍布市内,再加上当地“九宫八庙十三帮”等帮口及会所为艺人提供了众多的演出场所,由此使这一带的市场演出活动十分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