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文化荆州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荆州

传统节日里的荆州③

寒食节:清明无客不思家


  □ 张卫平

  纤云搓来玉树寻,碧油煎出嫩慌深。也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臂缠金。

  这首《寒具》,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被贬谪赴任路过荆州时,在品尝荆楚寒食节专用食品“馓子”后写下的绝句。

  寒食节,也称为“禁烟节”“冷节”“百五节”。据民间传说,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代,与晋国重耳及介子推有关。但是,文献资料显示,寒食节是远古时期“钻木取火”的遗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发明了钻木取火,但保存火种就成了非常重要的事情。楚人的先祖,就曾担任过周代的“掌祭火星,行火政”的司火之官。“火正”不但要保存火种,还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取火工具,周代称之为改火。由于每次改火时旧火与新火不相衔接,就会事先准备一些熟食,以供改火时食用。后来,便成为一种冷食的习俗。

  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举,寒食节时人们不得举烟火烧煮食物,只能吃冷食,所以叫着“寒食”。《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说的就是从冬至到寒食节,期间相隔105天,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二天。寒食节期间,三天内禁止生火。不过,寒食节“禁火”的时间,西汉时曾有过禁火一个月的情况,东汉时又改为禁火三天。三国时,曹操曾下《明罚令》规定不得“寒食”,但民间仍有寒食节不举火的习俗。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唐代张说《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诗中说的非常清楚,寒食过后就是清明,由于寒食与清明日期非常相近,祭祀活动往往延续到清明。于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寒食节与上巳节的部分事项与功能,逐渐融汇到了清明节之中。从唐代开始,官方把清明节正式编入礼典,与寒食节连在一起,列为法定的节假日,并以政令的形式,确立了民间扫墓的习俗。

  清明节,是荆楚民间最为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俗称“插青”,即人们用各色的彩纸剪成条纹,挂于竹棍一端,做成“清明吊”,一坟时插于先人坟头。从唐代开始,每逢清明,远方的游子都要赶回家乡祭祖。全家人带着菜肴、果品等供品,到祖宗墓地焚香、烧纸钱祭奠,给坟墓培土,清除杂草、修整树木。荆州人在上坟祭奠祖宗时,喜用面粉制作圆形馍馍,并在正中间点红点。据《湖北民俗志》记载,清代荆州清明节扫墓时,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一般都会在墓地里搭棚,请人唱戏、唱曲,摆设酒宴,“以乐死者”。

  就楚人来说,要祭祀的先祖是“火神”祝融。《礼记·郊特性》里说:“季春出火,为焚也。”说的是大火(古人将二十八星宿中的心宿第二号星称之为“大火”,即主火的星神)三月“昏见于东方后便开始焚草莱,烧荒备耕”。因此,楚人在要举办献岁迎春歌会,名为“贺阳春”。《楚国风俗志》里说,楚人贺阳春就其“祭祀性、巫术性对象和目的,是娱禾神、祈丰年、迎芒神”“在举行盛大的献岁迎春歌会后,楚人就开始春耕。春耕时也要击鼓唱《阳春》之歌”。至今,荆楚农村仍盛行一边插秧、一边击鼓、一边唱歌。这些习俗,“或属于楚地献岁迎春歌会的遗风,或属其变体”。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监利插秧号子“啰啰咚”,其源头据说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民俗专家认为,“啰啰咚”是楚人击鼓唱《阳春》插秧的古秧歌之遗。现在,我们可以从唐代诗人刘禹锡《插田歌》中“齐唱郢中歌”、明代诗人唐志谆“打鼓插秧杨柳根”的诗句,以及清人李调元《南越笔记》里“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的记载里,看到监利秧田号子“啰啰咚”的历史传承。

  寒食节与清明节和上巳节“三节合一”后,清明在继续作为农耕节气和祭祀性节日的同时,也成为人们寄放情感和享受春光的踏青节。由于“禁火”,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了寒食节食品。《邺中记》说:“寒食节三天,吃甜酒果浆。又把粳稻米和大麦煮成乳酪,舂碎杏仁煮成粥。”于是,荆州的寒食节食品糗、饧和寒具等便应运而生。后来,清明节也吃寒食,品种主要有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

  《楚辞·九章·惜颂》中:“愿春日以为糗芳。”虽然,屈原说得十分高大上,但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这个“糗”就是“熬米麦也。又干饭屑也。”简单地说,就是干粥。按照荆州人的独特吃法,就是用粳米、小麦、大麦或粟米炒熟后,再磨成粉。食用时,加开水调成糊状,即可以直接食用,类似于如今的“芝麻糊”。

  “古人寒食多食饧。”古诗词里中说的到“饧”,其实就是《本草纲目》里那个“用麦糱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的麦芽糖。荆州人在制作时“饧”时,一般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后,再将捣碎的杏仁粉加入,冷凝后切成块状,浇上糖汁食用。而《楚辞·招魂》里“粔籹蜜饵,有餦餭些”中的“餦餭”,就是馓子一类的寒食食品。如今,在荆州传统小吃的目录中,就有日久不变味、易储好吃的“寒具”——炸馓子。

  “十年蹴鞠将怀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喜忧参半的寒食清明,让人感怀万千。荆楚寒食节的主要习俗,除了上坟祭祖、禁烟禁火,吃冷食外,还有斗鸡、“斗鸡卵”、打毯、拔河、雕画鸡蛋和踏青、郊游、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植树等习俗。其实,千百年来习俗的维系,源于氏族的根系。于是,便有了唐代杜牧那流传千古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