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飞宇
《黔地行记》是作家林汉筠的又一本散文集。这是他受命赴黔,参与东西部协作之余,用文化散文形式进行的另一种协作。书中以其敏锐的触觉,多纬角度将德江一个个美好的人与美好的山水串联起来,组合成一幅自然和谐的精美画卷。
林汉筠是一个生态作家,一直关注自然和谐的深层内涵。在这本书里,他用生动的细节与诚挚的情感,同样展现出德江一方山水的天、地、人的和谐之美,用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属于他心中独有的、让人沉醉的德江之美。如他在开篇引子《一张照片的诱惑》中写道:“小城,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位腼腆的大家闺秀。这座不事张扬、优雅文静的小城,在一天天走进她、熟悉她之后,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显露在其矜持背后。‘车行城市间,人在画中游’,是我对德江的第一感受。巍巍的大犀山、潺潺的玉溪河,像一幅水墨丹青,缓缓地舒展开来。无论是携三两好友走在城南新区的人民公园、玉龙湖、大犀山森林公园,还是奔跑在城北‘产、景、城’一体的经济开发区,都会感到蓬勃的朝气和活力。”简短数语,就让人感觉到了在自然和谐的背后那是属于德江的味道。对,就是味道。那德江的味道是什么呢? 从文中我感觉到了生机盎然的春之味道。一座城与一个人一样都有属于它的味道,也有属于它的性格,德江的性格是怎样的呢? 接着看下文:“溯乌江而上,隐隐约约地见到潮砥滩边田秋的摩崖石刻‘黔中砥柱’四个遒劲大字。曾读到田秋上奏的《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想不到这位黔贤,是从这儿走出乌江,走向更宽广的世界。那时,黔地荒蛮,连考棚都没有,学子们需奔波两千余里,去云南参加科考。大多数考生因路远资重而失去机会,有的甚至命丧赴考途中。有着切肤之痛的他,含泪上奏‘兴办官学之疏’,幸获御批,开启了贵州科考教育新纪元,改写了贵州考学历史。”瞧瞧,这段文字中的“黔中砥柱”就是德江人自信的性格,而且这性格代代传承,赓续不止。
“一座好客的城市,应该担得起大德的荣尊。”德江的情怀之美,也是人性之美。林汉筠仅仅用引子《一张照片的诱惑》一文,就把他到德江后不负天之祥瑞与民之殷勤的感觉抒发出来。与读者共情的同时,读下去的潜意识也在读者心里生根发芽。
“第一次见到‘安化县文庙’的字样,有点愕然。湖南安化早就闻名海内外,湖南人怎么会在这里修建文庙? 带着疑惑,在踏入德江的第二天中午,一个人悄悄地走进了文庙,感受这方乐土厚重的文化底蕴。”湘籍的他想着他的湘味,也让冥冥中的缘有了现实的意义。整篇引子没有过多的渲染,只是用朴素的语言与平实的情感,就勾勒出了以水而名的德江天地人和谐之美。
《黔地行记》一书中德江人民的智慧和乡土精神,互相渗透从而达到统一。如“那山”里的《土家山寨数星星》一文中,“谭家村,高山镇东部‘边寨’。从镇里沿着晚霞走,只有三四公里路程,却拐了十七八道弯。”林汉筠简单的一句话,就让贵州村寨的路活在眼前,有了山路多弯直观的样子,自然环境里的路是德江村人一代代人用智慧科学规划出的。随后“在新修的水泥路上,除了惊险,就是惊叹。惊叹的是山崖美景,惊叹的是生活的坚韧。一头头披着霞光的黄牛,不紧不慢地摇着尾巴,列队般从山头走来,这幅‘山寨晚归’水彩画,顿时随着红光点点而流动起来。”这素简白描的几句,就让山峦围绕的谭家村的桃源景美闯入了读者的视野。在这段话的留白空间里,我们可以看到曾经村寨的闭塞,也看到了新时代村寨的平安喜乐。土家山寨里那个叫阿飞的人,他的歌声里充满希望,还有阿飞父亲热情耿直背后的平凡之美。文中叙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包容古今,自然和谐的朴实美感扑面而来。
林汉筠与德江人民一样,对德江的那山、那水、那人有着相同的爱。如他在《一座山寨的时间书》一文中写到:“‘好为家山谣,兴因家山发’,人的一生,就是与山水相逢,与乡愁博弈。”短短几句,一座朴素的土家古寨瞬间跃然纸上。而此时呢,乡愁也吐着长长的丝丝绵长坚韧,且乡愁里生长的责任感恩之心也成熟起来。于是,笔锋一转,他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一直以为,老家是最有诗意的村庄。湘西南一个山冲里,一条绵长的小河穿过,悠然自得地走向大江大河。一条磨得精亮的石板路,延伸着乡亲们的眼睛,这里曾经是湘西南的一条重要官道,纽带般连接着宝庆府与武冈州两地,牵起一路的幸福。”随后他的文字里就有了他的乡愁,尘世间所有乡愁是相通的,乡愁所支撑起来的正是人灵魂的真、善、美,而这些感觉都明白无误地写在“故乡”二字的时间书上,在故土的山水田园间扎根。于是,自然而然他的笔下就有了“在乡愁的泥土上扎根,用丰收的喜悦回报脚下的这片土地。像安小江一样带着乡愁走上征程,用感恩之心回报家乡、创业桑梓的乡亲大有人在。他们在乡村振兴的春风里,挥舞彩笔,把曾被人嘲笑的穷山寨描绘出段段锦绣。”随着乡愁的情愫,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捍卫“大德之江”的品牌有志之士“安小江”,透过安小江,看到了更多在乡愁涵养下回乡报恩的德江人。于是,文中的情感不再局限于小我,得到升华。人性之美,也在乡愁与感恩里绽放。
整本书不管是那山,还是那水和那人,林汉筠用属于他自己的笔触与感觉展现山水德江的自然之美与人性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