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碧玉
如果一个人接连遭遇家破人亡,最后只剩下自己孤孤单单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会怎么样? 活着,还是跟着亲人们一起离开,抑或活得如同行尸走肉毫无生气?
余华的《活着》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答案。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我内心极其震憾,福贵命运坎坷,亲人一个个离开,这需要多大的承受能力! 特别是苦根死的时候,我的心很痛,因为,这是福贵最后的希望,他还能活下去吗? 但福贵还活着,和他的老牛,一直顽强地活着。
余华的语言简洁深刻,我特别喜欢书中的心理描写。例如福贵背家珍去儿子坟前时,“走到了有庆坟前,家珍要我把她放下去,她扑在了有庆坟上,眼泪哗哗地流,两只手在坟上像是要摸有庆,可她一点力气都没有,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这段文字,写尽了家珍内心深深的痛,福贵的苦难,可他的苦难,远远没有结束。我甚至怨恨余华过于残忍,把所有的坎坷和苦难都叠加在福贵一个人的身上。
再细细读该书的时候,我慢慢领悟了小说的深刻内涵,就如余华在序言中说:福贵的一生除了苦难还是苦难,其他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福贵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讲述自己的一生,他苦难的经历里充满了幸福和欢乐,他相信自己的妻子是世上最好的妻子,他相信自己的子女也是世上最好的子女,还有他的女婿他的外孙,还有那头也叫福贵的老牛,还有曾经一起生活过的朋友们,还有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是有时候想想伤心,有时候想想又很踏实,家里人全是我送的葬,全是我亲手埋的,到了有一天我腿一伸,也不用担心谁了。”福贵送走了生命中所有的亲人,竟然还能拥有这样豁达的心态。
我有个朋友叫肖达恩,也和福贵的命运相似。12岁时,母亲患白血病去世;20岁时,父亲患肝癌去世了;28岁时,不幸患再生障碍性贫血症,九死一生的求医路上,他奇迹般活了下来,却因双眼视网膜脱落,失明了。家里一贫如洗,妻子不堪重负离开了他,女儿不得不送给别人抚养。家里只剩下他和年幼的儿子,他虽然痛苦,却不得不慢慢振作起来,学会了按摩推拿,开了一家盲人按摩店,如今,肖达恩的生意很好,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最打动人的不仅是精湛的推拿技术,而是他积极乐观的心态——他的脸上永远挂着乐呵呵的笑容,口头禅是:只要心里有阳光,生活就有阳光。
肖达恩读书不多,他并没看过《活着》,却和福贵乐观的生活态度相似,他比福贵幸运的是,还有一个儿子支撑着他前行,他的最大的心愿是:“很想看看儿子长得什么样。”这话听得人很心酸——由于失明,父子俩近在咫尺,视觉上却恍如天涯。
在我们生活中,有多少“福贵”般的人生呢? 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它的宽度,面对生活的磨砺,做一株向日葵,努力向阳而生,这就是该书给我的深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