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文化荆州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荆州

荆州小说创作现状与繁荣之思考(下)


  □ 彭定旺 老鱼

  老鱼:荆州本土小说创作在面对数字化、网络化和新媒体等科技变革时,应如何调整其创作、传播和接受方式?

  彭定旺:数字化、网络化和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传播速度和渠道,也改变了作品生产方式和阅读群体。有了AI人工智能,写作不再是停辛贮苦的活儿,也不再是神秘高深的事了,只要有表达欲望的人都可找到自己的“文学”方式,找到网络发表渠道和自己的读者群体。而所谓的主流文学期刊除了赠送给固定读者(比如作协会员)外,几乎没有普通订户,而这样的刊物却又有海量来稿,你如通过自然投稿,而被看中的可能几乎等同于大海捞针。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的小说创作者,其一,要掂量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传播能量,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挤不上刊物,网络也有很好的纯文学平台,同样体面、雅致而有尊严;其二,要走出象牙塔,抓住紧贴时代的题材,如扶贫攻坚、自主创业、特殊人群(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行业(工艺大师、非遗传人等)等,或者挖掘历史,找寻祖宗遗留的文化财富,不遗余力多调查多采访,收集素材查找资料。总之要躬下身段深入生活,才可能写出好作品。

  长篇小说《花鼓》的作者蒋彩虹通过多次采访,做了几十万字的笔记,创作时间达十年之久,被纳入省作协的扶持项目后,最终才得以出版,这种创作精神是值得荆州小说家们学习和追求的。

  无论你是什么形式的创作,首先要定目标、立志向、下功夫,写出过硬的作品。对于传播和接受方式不必事先考虑,就如鸭子还没打下来,就在想是烧着吃还是烤着吃,那就本末倒置了。

  AI写作日趋完美,在大数据面前,作家的创作总会带着人类思维的缺憾,正是这种缺憾之美才使得文学永远不会被智能取代,所以我相信文学不会消失。

  老鱼:在未来的文学发展中,荆州本土小说有可能形成哪些新的流派或风格? 其创作理念和艺术追求将如何演变?

  彭定旺:在当下,文学绝对是“80后”“90后”的天下,“50后”逐渐消失,“60后”作为不倒翁常青树的,我看也没有几人。没有人能够雄霸天下,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能留下令后人崇敬的人和作品不会太多。就本省来看,“80后”“90后”作家令人看好的,如宜昌的宋离人、马南,黄冈的废斯人,武汉的倪江、俞之之等等,他们的作品除了成熟饱满外,在叙事上或多或少都带一些先锋意识和现代主义元素。荆州本土的八零后九零后作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或者说走得还不够突出。初见端倪的张春莹是他们中的佼佼者,已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度,但在作品数量上还要乘势而上,站稳脚根。

  无论如何,在未来文学发展中一定会形成非传统的叙事风格,荆州概莫能外。至于流派,如果没有某一地域,某一层级的高能作家带来轰动的社会效应而形成特有现象和风尚,是很难形成流派的。

  追求世界本源、社会真相、人性本质是作家们一贯的创作理念;追求文学本质和艺术表达,体现文学价值是作家们的艺术追求,作品要有生命力,万变不离其宗。

  老鱼:对于荆州本土小说的批评和研究,现有的文学评论体系和学术资源是否充分? 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拓展和深化?

  彭定旺:对荆州本土小说的批评和研究,目前仅限于序跋和读后感之类的文章,还谈不上批评和研究的理论层次。即使是这样的理论写作者都很少。一方面写作者中大部分人缺少文学理论写作的专门素养,二是文学爱好者都是以原创为发端,而不会把理论写作作为起点,三是缺少理论平台和研究气氛。

  就目前资源来说,一是《荆州日报》“书香荆州”栏目,应该是相对专业的平台,我在这个栏目就发表过不少的文学评论;二是新书发布和作品研讨会,对文学批评和评论起到了很好的交流作用;三是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荆州文艺观察》公众号,专门发表文学理论文章,营造了批评的理论氛围,对提高作家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评论水平起到了些微作用。除此外,还有长江大学文学院这个重要的资源,虽然他们对我们本土文学时有帮助,但其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今后可以考虑由长江大学争取“荆州本土作家研究”的课题立项,成立工作室,或是由长江大学把“荆州本土作家研究”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再就是鼓励本土“理论家”对荆州小说作脉络上的梳理、对重点作家作跟踪研究、对重点作品作精深剖析。

  老鱼:您对自己的小说创作有什么样的评价和期待?

  彭定旺:我是个追求文学趣味的人,自认为在语言味道、叙述方式、文本内涵上有一定要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受现代主义小说的影响,我的小说中有很多荒诞元素和先锋意识,比如《千脚泥》《到街上去》《内奸》《断耳》《杳行日记》《家宏来信》等篇,都有一些对传统必然的“解构”,对现实语境的消解和颠覆;《黑狗点》《肥皂手枪》在现实场景里用荒诞、夸张抽离出特立独行的人物,先锋而又不失却本土化。在本世纪的小说创作中,本人创作了当代知识分子人物形象的小说《陈抱帖别传》《楚老师的狗事》《老枪》等篇,还有描写以荆沙本土为历史背景,以“姜道明”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油菜花黄》《二爷的飞机》《追逃记》《奔突记》等,以上作品在《芳草》《作品》《文学界》《湖南文学》《红岩》《安徽文学》等杂志上发表后,收到了不错的反映。

  在几十年的业余小说创作中,自己觉得越来越通透了,以发表为目的的功利心在困顿中变得越来越淡漠,但文学情结挥之不去,写作和阅读仍旧是日常行为和习惯。在未来的计划中,我想把已经写成的近十万字的“姜道明”系列整合成一个长篇。但愿和荆州本土小说家们一道走出藩篱,突破瓶颈,为荆州小说的繁荣共造辉煌!    (完)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