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英娥
2025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随后,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当下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迅速崛起,催生了大量如外卖配送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物流配送人员、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如何做好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一、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现状
积极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针对新就业群体分布散、流动性大的特点,分领域成立基层党组织。如荆州以行业为依托,成立互联网、快递、交通运输、“小个专”(网约配送)4个行业党委,建立21个党组织,让党组织成为凝聚新就业群体的核心。
积极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关怀。为增强新就业群体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一方面,在城区核心商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驿站”服务阵地,为奔波在大街小巷的快递员、外卖员提供一个遮风挡雨、歇脚充电的温馨港湾。另一方面,建立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机制,联合工会、人社等部门,加强劳动权益维护、纠纷调解等工作。
引导参与基层治理,发挥自身优势。新就业群体因其工作特点,走街串巷、深入社区,对城市的“细枝末节”有着敏锐感知。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治理。
二、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现实困境
组织覆盖不全。如灵活就业者、自由职业者等,由于工作性质的流动性强、组织化程度低,党组织的触角难以深入,加上大部分劳动者与平台企业属于劳务派遣关系,导致“两覆盖”困难。
教育管理手段单一。主要依赖于线上平台,缺乏线下互动和实践锻炼,而且线上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生活脱节,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这导致部分新就业群体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较弱,参与度不高。
权益保障落实难。新就业群体的工作性质和法律关系复杂,权益保障机制的执行面临诸多挑战,如部分企业对新就业群体的劳动合同执行不力,权益保障实际效果仍有待提升。
三、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实践路径
强化组织建设,加快完善体系架构。要精准摸排建台账,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联合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企业自查、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网络主播等新就业群体展开全面摸底调查,详细登记从业者个人信息、工作单位、党员身份及流动情况等,建立动态更新的新就业群体数据库,为党组织组建和党员管理打基础。要灵活组建党组织,针对新就业群体分布广泛、流动性大的特点,创新组建模式。党员较多的企业单独建立党支部;党员较少的企业,依据行业和地域相近原则,建立联合党支部;利用互联网搭建“云党支部”,打破时空限制,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参与组织生活。要选优配强党组织班子,选拔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在新就业群体中有威望的党员担任党组织书记和委员,或从企业管理层、业务骨干中培养选拔,也可选派机关优秀党员干部担任党建指导员,指导党建工作开展。
优化服务保障,增强群体归属感。要不断优化服务阵地,在新就业群体集中的区域,如商业中心、物流园区、交通枢纽等地,建设“红色驿站”。配备休息桌椅、饮水机、微波炉、充电设备、急救药品等,为他们提供临时休息、餐食加热、手机充电、应急救助等服务,将“红色驿站”打造成集党员教育、政策宣传、技能培训、文化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要提供多元服务内容,关注新就业群体职业发展,联合专业机构开展技能培训。针对他们面临的劳动权益、法律纠纷等问题,组织法律专家和律师开展法律援助和咨询服务。此外,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免费体检、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讲座。要建立沟通反馈机制,聚焦新就业群体经济收入、医疗保障、安全保护、工作环境等现实利益问题,搭建线上线下沟通平台,通过设立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建立微信群等方式,广泛收集新就业群体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邀请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与他们面对面交流,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发挥引导作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要设立党员示范岗位,在新就业群体党组织中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示范车”“党员责任区”等,引导党员亮身份、作承诺、当表率,激励党员在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动身边从业人员提升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要建立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奖励机制,新就业群体是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充分发挥他们面对群众、贴近一线的优势,引导他们参与基层治理。要建立社会认同机制,建立新就业群体年度表彰制度,积极推荐新就业群体作为“两代表一委员”人选,加大对新就业群体“劳动模范”“五四奖章”“能工巧匠”等荣誉评选和行业表彰力度。同时发挥主流媒体引领作用,加大对新就业群体事迹宣传力度,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为城市发展、居民生活带来的便利与贡献。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