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7版:江津笔会 PDF版下载

版面: 江津笔会

背上桃花


  □ 方华敏

  《人物》微信平台两年前刊登一幅照片:一位中年男子头扎红巾,脚穿解放鞋,背着一树桃花颔首默然侧坐于檐下。点点粉红与黄色墙壁、冷色地面互映,充盈盎然春意又弥漫淡淡忧伤。从而窥见主人隐秘而复杂的心绪。

  阅读长文,方知照片拍摄于湖北秭归三峡库区郭家坝镇。移民搬迁时,这名男子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诀别,难舍门前那棵正开花的桃树,并小心翼翼地将它连根挖起,背着桃树走出大山。拍摄者李风为记录这一场景而按下相机快门。也许,人生中很多微妙又感人的画面,常常就隐藏于随手拍下的景物里。今天再看这张照片,竟如此伤情。因而对故园、风物、迁徙等词语有了更深的认知。那些曾经生活的场景、故人的心跳、岁月的脉搏,伴随主人几十年的啜泣,柔肠百转。留下“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喟叹,道出对故乡的眷恋与不舍。

  一位网友留言:“家山犹在,是眸中烟水,背上桃花。”

  多年过去,重新凝视这张照片,不但释放某种隐喻,也暗示生命的丰饶。主人背上的一树桃花,楚楚盛开于季节深处。它被时光恩宠,从容热烈,经世不变。而移栽后的桃树呢? 想必一定安然新家院落的一隅,之蓬勃、之孤傲,继续系连一个家的命脉。主人每年修枝、剪叶、施肥,挂果时悉心用牛皮纸包裹、等待长成,享受躬身树下的艰辛与快乐。试想,一个以树记载生活印记的主人,一定不愿触及过往,所以他选择缄默。似乎故乡的一块砖瓦,一片月光,都会惊扰曾经的梦。这种意绪,幽凉淡然,在时间磨砺之后,不露声色。

  如今,秭归郭家坝已深深沉入江底,并从时间的裂纹里断开。随之消失的还有乡镇的索道桥、学校、文化街,以及美丽的田园,恬静的村庄。伫立江边,视线穿过凝固的空气往下看,生命间相互抵达的通道闭合,一片模糊的世界。江水就像一位谦卑的旅者,以多年来未曾改变过的姿态,缓慢地流经这里,一生都放逐路上。

  轻薄的云雾,如一道屏风宠溺地将秭归新旧合一的渡口拥入怀中。远处山峰耸立,低沉的笛鸣穿过潮湿的空气,桅杆上的长条花彩低垂,仿佛悉数往事。侧目便看到岸边的字:“行遍山水,心有归州”。不禁想起那个曾经仰天长问:“吾以忠心,何至如斯境地?”的屈子。倘若他能穿越时空回归故里,一定会再赋《离骚》,挥笔《九歌》吧。阅读诗书之妙,只有到了这里才真正领悟江山天境、诗人广博,从中得到启示不言而喻。所谓“秭归”寓意阿秭盼屈子归来。即“子归”。当汩汩江水漫过承载部族殷殷期许的古归州,屈原故里牌坊、屈原祠、石板路、吊脚楼、古城墙也远离了尘世。然而,眺望静卧凤凰山怀抱的秭归新城,青山白云,江流如带,宛如一幅山水与城市交融的现代画卷。这幅画卷那么清晰地映照出三峡移民内心独白和精神追求,展现他们对人生际遇的正视及超越。

  “背上桃花”的新意,在于格高意远。它把三峡人的乡愁和情感,用最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又充满诗意。也正是这样的相互映照,让今天的人们重温和感念那段历史。照片背后有众多同样经历的人,踏上陌路,重启生活。这种“舍家为国”的壮举,何尚不是屈子“去国怀乡,志存社稷”的精神延续呢?

  “离乡不再归,惟有带春离。”“独往天地间,唯树吾相依……”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