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天晓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农业科学院建院6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要立足我国国情,遵循农业科技规律,加快创新步伐,努力抢占世界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牢牢掌握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主动权,为我国由农业大国走向农业强国提供坚实科技支撑。”荆州作为农业大市,必须深刻领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奋力谱写科技强农新篇章,为打造新时代江汉平原“鱼米之乡”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科技创新始终是农业发展的驱动力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农业产业向高质高效跃升,关键在于科技赋能。从生物育种精准化到智能装备普及化,从绿色生产技术集成到数字农业平台构建,科技创新是破解传统农业粗放低效、实现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的“金钥匙”,是推动农业由“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的“加速器”。农业科研要突破资源环境约束、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根本出路在科技。要着力攻克制约产业竞争力的技术难题,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注入核心动能。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新品种的推广可显著增产提质,新模式的运用能有效降本增效,新技能的掌握则赋予农民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与创业能力。科研单位不仅要产出先进适用技术,更要通过高效的成果转化与精准服务,将科技要素深度融入乡村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培育智慧农业、功能农业等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是破解农业科技进步突出问题的现实选择。目前,核心技术原创力不足、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畅、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等问题,仍然制约着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唯有以更大决心、更实举措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方能突破瓶颈制约,为农业现代化构筑坚实科技支撑。
把握新时代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实践路径
抓好重大科技项目攻关。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攻坚。重点围绕优质稻米、油菜籽、水产品、畜禽等特色优势产业,在生物育种、智慧农机装备、绿色投入品、农产品精深加工与质量安全等领域组织攻关。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
加强产学研融合。贯通产学研链条,激活创新融合动能。发挥科研单位“枢纽”作用,探索建立“企业命题、科研攻坚、市场验证”的协同创新模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荆州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成果转化平台等。完善“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研机制,推动实验室成果快速走向田间车间。
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打造多元化、精准化、便捷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农业科技服务公司。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技术应用场景,实现科技服务精准滴灌、普惠共享。
着力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改革农业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赋予科研单位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完善符合农业科研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强化对原创性突破、重大应用实效、服务产业贡献的评价权重。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稳定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发展农业科技信贷、保险、创投基金。建设高水平农业科技园区和众创空间,为科技型企业成长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链条服务。
提升服务能级,精准赋能产业升级。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组建全产业链专家服务团,推广“互联网+农技推广”“田间课堂”等线上线下融合模式。
完善农业科技人才的引导和培育。坚持“引育用”并举。大力引进农业科技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培养本土青年科技骨干。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鼓励吸引高素质青年人才回乡村,着力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土专家”“田秀才”,构建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农业科技人才梯队。
(作者单位:荆州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