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5版:理论 PDF版下载

版面: 理论

多措并举解决“看病难”问题


  □ 柳怡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但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更便捷、更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必须从民生关切的高度出发,多措并举、综合施策,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优质可及的健康服务。

  从民生关切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看病难”问题的现实意义。解决“看病难”问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千家万户,是重大民生工程。只有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才能让人民群众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解决“看病难”问题是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医疗需求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特别是在老龄化加剧、慢性病增多的情况下,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积极回应群众需求,以紧密型医联体为抓手着力推进医疗事业发展,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切实做到便民利民,增进人民群众福祉。解决“看病难”问题是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严峻挑战。解决“看病难”问题,不仅是优化日常医疗服务的关键,也是促进社会共治、医防协同、医防融合的重要举措。只有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中国行动、慢性病多病共防共管、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和早筛早诊早治,才能更好地应对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突出重点推动解决“看病难”问题。抓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一是推进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资源下沉。通过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推动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形成协作网络,实现人才、技术、管理下沉,让群众在基层就能享受到大医院的医疗服务。二是推动医师下基层,提升基层服务能力。实施“千名医师下基层”工程,鼓励大医院专家到基层坐诊、带教,提高基层医生诊疗水平,增强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三是推广“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远程会诊平台。推动电子病历共享,让患者“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减少排队等待时间,优化就医体验。四是落实分级诊疗,引导合理就医。通过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差异化报销政策等,引导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首诊,疑难重症向上转诊,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抓医德医风,强化行业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一方面,完善医务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将医德表现纳入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另一方面,严厉打击“收红包”“吃回扣”等不正之风,净化医疗环境。同时,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抓人文关怀,改善就医体验,增强群众满意度。医疗不仅要治病,更要暖心。要优化医院服务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重复挂号等环节。推广“一站式”服务,设立便民门诊、志愿者导诊等,提升患者就医便利性。要关注特殊群体需求,如为老年人提供绿色通道、为贫困患者提供医疗救助等,让医疗服务更暖民心。

  协同协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齐医疗设备,改善就医环境。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村地区,要补齐医疗短板,确保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开拓智慧医疗领域的应用,打造智慧医疗一网通、智慧服务一码通、智慧管理一键通的“三位一体”智慧医院。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健全医保制度,扩大报销范围,降低群众医疗负担;完善药品集中采购制度,让更多救命药、高价药价格降下来;鼓励社会办医,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满足不同层次医疗需求。切实加强协同协力。解决“看病难”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要加强统筹规划,医疗机构要优化内部管理,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健康公益事业,形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健康促进格局。

  (作者单位:荆州市中心医院)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