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7版:书香荆州 PDF版下载

版面: 书香荆州

少年军医夏太安的“成年礼”


  □ 张卫平

  一口气读完离休干部夏太安的《从战火中走来——随第十五军一三○团万里征战纪实》,轻轻合上书本,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一幅少年从军图:13岁的夏太安,穿着一双破烂的鞋子和长过膝盖的军衣,跟随着部队冒着枪林弹雨,先后参加了中原转战、淮海战役,随后一路南下,冲过长江天堑,进军大西南。后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坑道里救死扶伤,在纷飞的战火中,完成了一个少年的成年礼。

  在3年多的解放战争中,还没有枪高的夏太安,跟随着部队,徒步穿越了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12个省。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有人曾问邓小平:“长征那么艰难凶险,你是怎样走过来的?”小平同志只非常简地回答了三个字:“跟着走!”是啊! 夏太安为了“跟着走”不掉队,靠着不变的初心,穿破了无数双鞋子。回忆起解放战争中的千里大追击,夏太安最刻骨铭心的,就是“鞋子”问题。

  “战争年代的革命战士,个个都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好汉,对生活的好坏,饥渴冷暖,从无怨言,但最痛苦的就是脚上没有足够的鞋子穿。”夏太安深有感触地说:“对此,我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于是,“鞋子”就多次在本书中出现。

  参军那天,夏太安脚上穿着一双几乎要烂掉帮的布鞋,随着部队边走边打。有一天,副指导员发现他因穿着一双破烂不堪的鞋子而掉队时,便将自己一直舍不得穿的布鞋送给他。这双布鞋,是副指导员从太行山老根据地带来的,鞋底用粗棉布和细麻绳手工纳制而成,又厚、又硬、又结实。当时,夏太安虽然穿着大了些,走起路来拖拖拉拉,但却确实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

  后来,夏太安又穿过不少布鞋、胶鞋甚至草鞋。在打过长江后的那个早晨,夏太安在敌军阵地上,捡到一双美国造的球鞋,鞋帮破烂得只剩下几个“气眼”连在上面。不过,值得庆幸的是,那极有弹性的透明胶底非常结实。于是,他便将这双橡胶鞋底带在了身上。晚上宿营后,他向住户大娘要了一块旧布,掏出针线包,将布缝成双层布条,然后“米”字交叉着再缝在鞋底上,做成了一双草鞋样的“凉鞋”。期间,这双皮“凉鞋”破了就缝,缝了又烂,一直穿到布条再也连不上去为止,才恋恋不舍地把它扔掉。后来,由于没有鞋子穿,只好找老乡买了两双草鞋。正是靠着这双皮“凉鞋”,少年夏太安走完了从江西到福建的千里大追击。谈及此事,夏太安坦言,战友们最痛苦的就是“不合脚鞋子”造成的压力,是无法用文字来形容的。

  每当战斗打响之时,夏太安首先想到的常常是,脚上的鞋子冲锋时会不会掉? 于是,在战前准备时,大家都会用一根绳子或者布条绑好鞋子。为了防止紧急时刻“掉链子”,夏太安总是准备了一根带子装在口袋里。必要时,就掏出刀子在后鞋帮左右各戳一个窟窿,穿上布条,提起来扎紧。直到1950年,部队在川南剿匪,第一次下发制式的“解放鞋”时,他才得到一双“既合脚又结实”的鞋子。当时,竟像得到一件瑰宝般,爱不释手。

  1951年3月,夏太安随15军130团入朝,参加了5次战役。1952年4月,团卫生队刚刚在西方山阵地安营扎寨,就遭到美军飞机的轰炸。只听“轰”的一声,一颗炮弹将卫生队掩蔽部的顶盖掀掉,炸起的黄土将夏太安与一名军医掩埋住,还有一位军医壮烈牺牲。几天后,夏太安在敌机的又一次轰炸中,再次被埋在坑道口。其实,这并不是夏太安第一次遇到危险。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夏太安就曾多次遇险。

  大难不死的夏太安,终于在上甘岭战役中迎来了自己的“成年礼”。生日那天,团卫生队黄队长安排了一个特别的晚餐,他想方设法找来几个烤土豆和两个苹果,充当“生日蛋糕”,讲了几句生日祝福的话,便像切蛋糕一样,将烤土豆和苹果切成小块,大家分吃。而主食,就是炒面,艰苦得居然没有一碗“长寿面”。

  其实,这个生日夏太安期盼了整整5年。果然,18岁的生日一过,他就在上甘岭前线的坑道里向着党旗宣了誓,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少年军医夏太安,就这样在战火中成长,他用5年的青春与热血,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礼”,开始了新的征程。

  在和平年代的今天,重读《从战火中走来》,走入少年夏太安的世界里,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一个少年走过枪林弹雨? 答案,或许就藏在那些“长过膝的军衣”和“破烂的鞋子”里。毫无疑问,那是对初心、对信仰的坚守,对国家、对人民的挚爱。夏太安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时代洪流中锤炼而成的。他用少年热血书写的传奇,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与思考。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