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江津笔会 PDF版下载

版面: 江津笔会

墨韵檐影琴心悠


  □鲍悦涵  

  篆书的线条圆实有力,如弯曲的藤蔓,当藤蔓缓缓抽枝,线条交织间,一个个的篆字长成,自由、闲适地立于纸上。篆书名家邓石如曾说,篆字结构讲究“密处不透风,疏处可跑马”。细密处,似种满作物的田埂,线条虽多,却各行其道,眼见就要挤在一起,却出人意料地擦肩而过,尽显从容不迫之姿;疏松处,拉长的线条似名旦的水袖,甩出一条优美绵长的弧线,风波流转,虽看不见,却能感知其间的呼吸。篆书以圆润的线条为形,极具生命力的风骨为神,凝练出沁人心脾的美感。

  当我仍沉浸于篆书的流转,抬眼看到屋檐间变化,又再一次被中国美学所折服。厚重的屋宇间,飞檐轻盈跃出,勾出一条弧线,如飞鸟展翅,欲乘风而去,那是建筑最灵动的眉梢。晴时,太阳东升西落,日光顺着檐角投下变幻的阴影,时而拉长,把小巧的飞鸟扯成高胖的巨鹰,时而缩小,鸟儿便躲猫猫般藏进了屋宇的影子里;雨天,原本垂落的水滴,遇到翘起的飞檐便改了路径,顺着它的脊背划出一条银亮的抛物线,砸在青石地板上,摔作碎玉点点。看着美如画的飞檐,我想,其形态与精神的呼应,成就了这般动人心魄的景致。

  除却飞檐,中国琴音之美也常让我赞叹不已。千年前,刘长卿坐在案前,看着乐师指尖轻拨弦丝,清越的琴声便泠泠而起,随着泛、按、吟、猱,结成悠扬起伏的曲调。倏地,乐师左手松力,右手飞弹,几道空灵的泛音奏出,清冽的寒意便顺着耳廓,直抵肺腑。屏吸感受那颤动的尾韵,如青烟扑面而来,又随风而逝,亦如静水投石,道道涟漪,震动心弦。“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这一刻,我竟与孤寂共鸣。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心绪已随这七弦历遍悲欢。古琴演奏的不是简单的乐音,它以丝弦为形,创造了缤纷的心境世界,二者合一,带来了摄人魂魄的美,让人为之动容。

  暮色渐合,篆字的墨痕在纸上洇开,飞檐的剪影融进青灰的天色,琴音的涟漪仍在廊柱间轻轻荡漾,它们交织成中国美学最深邃的注脚:形神相济处,自有天地大美;物我两忘时,方见永恒流光。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