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7版:文化荆州 PDF版下载

版面: 文化荆州

韩愈荆州潮州两个八月何以不同

——兼论“韩愈荆州八个月”对新时代楚文化复兴的启示


  □ 袁枫

  两段八个月,两种历史回声。

  在中国文化史上,韩愈是一个罕见的“双城记”人物:805年10月至806年 6月,八个月,荆州(江陵府);819年3月至10月,八个月,潮州。同样是被贬后的“量移”,同样是八个月,潮州留下“一片江山尽姓韩”的奇迹,荆州却长期被视作“低谷与蛰伏”。然而,当把镜头重新拉回公元805—806年的荆州,便会发现:这八个月并非“空白”,而是韩愈个人“文学自觉”与“士人精神”完成蝶变的隐秘熔炉。对今日之荆州而言,更是一座尚待激活的文化富矿。

  荆州八个月韩愈的“文学淬火期”

  当我们重新擦亮“荆州八个月”的记忆,就会发现,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南方意象诗”,孕育了古文运动最早的“师友共同体”,保存着“文以载道”最纯粹的精神火种.

  一是“闲曹”背后的自由。

  贬官荆州期间,韩愈的身份是法曹参军。唐代中叶,藩镇割据,地方司法权多归节度使。韩愈所任法曹参军形同“冷板凳”。但正因“不亲吏事”,他获得大块时间来系统重读《诗经》《楚辞》,以“楚辞之浪漫”返观“古文之理性”。他完成《南行诗》初稿40余篇,确立“穷苦之言易好”的创作论。与裴均、张署、于頔诗札往返,奠定“文以载道”理论雏形。

  二是从“贬谪叙事”到“江山对话”。韩愈在荆州的诗文,呈现出与潮州截然不同的“地理诗学”。《李花赠张十一署》中“白花倒烛天夜明”,借物候写人格,开宋人“格物”先声;《郑群赠簟》中一句“蕲州簟竹天下知”,让荆楚竹编工艺成为中国首批地理标志;《春雪间早梅》《早春雪中闻莺》以荆州物候为中唐北方士人打开“南方想象”。这些作品首次把“楚地风物”升格为“国风意象”,实现地方经验与主流叙事的双向奔赴。

  三是荆州幕府里的“私学实验”。

  韩愈钟情教育,在荆州形成独特的“师友共同体”。他收陈彤、孟琯二秀才于幕下,次年二人同登进士;作《送陈秀才彤序》《送孟秀才序》,提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比《师说》早两年;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遣使问学,韩愈以《至邓州北寄于相公书》系统阐述“古文运动”纲领。荆州因而成为“中唐古文策源地”之一。

  四是从“不平则鸣”到“以文济世”。

  潮州时期,韩愈是“刺史”,身份与责任促使他“实干兴邦”。荆州时期,他是“参军”,无责无权却反逼他思考“文以载道”的终极指向。从“政治失意”转化为“文学自觉”,“个人牢骚”升华为“士人使命”,“楚地经验”提炼为“天下公器”。这一精神跃迁,为后来“文起八代之衰”积蓄了思想动能。

  荆州VS潮州差异成因的深层解构

  韩愈两次被贬,在这两地的工作时间都是八个月,但是两地对他的历史记忆却存在明显差异,分析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权力结构的制度性制约。

  唐代藩镇体系下的荆州属山南东道节度使辖区,司法权被裴均、于頔等藩镇势力架空。韩愈作为法曹参军,仅能处理民间细案,重大事务需“咨禀于使府”(《韩昌黎集·上于襄阳书》),其《江陵途中寄三学士》直言“判司卑官不堪说”。反观潮州,刺史虽为贬官却握有完整行政权,《祭鳄鱼文》的发布需配合军事行动,赎奴政策需动用财政储备,这种“权力效度差”是两地作为差异的底层逻辑。

  二是文化底蕴的历史偏差。

  荆州作为楚文化核心区,屈原楚辞、三国遗存构建了成熟的文化谱系。韩愈诗文中“簟竹”“李花”等意象实为对既有楚风的重述,属“文化增值”。而潮州在唐时“飓风鳄鱼,患祸不测”(《潮州刺史谢上表》),韩愈的州学建设填补了儒教制度空白,其赎奴政策改写了百越部族残余的奴隶制习俗,属于“文明奠基”。二者在历史坐标系中的价值权重本就不等。

  三是纪念工程的代际传递。

  潮州纪念系统具有三级强化结构,远非荆州能比。物质层面,宋代陈尧佐建韩木亭,元代重修韩文公祠,明清形成“韩祠橡木”八景;制度层面,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潮州官府立《昌黎伯庙碑》,将祭韩纳入官方仪典;精神层面,民间将驱鳄神话发展为“纸鳄祭祀”,《永乐大典》载“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而荆州纪念始终停留在文本悬浮态,张籍《祭退之》“江陵有书至”仅存于文集,《李花赠张十一署》中的“李花驿”在南宋方志中已失考。由于缺乏实体载体导致记忆断层。

  四是个人实践的哲学转向。

  从工作责任上看,韩愈在荆州属“罪谪待迁者”(《上李尚书书》),在潮州属“守土之臣”(《鳄鱼文》);从行动逻辑上看,韩愈在荆州属内省式文学自觉,在潮州属外拓型社会改造。从精神产物上看,韩愈在荆州写《送陈秀才序》提出“道存师存”,在潮州时撰《潮州请置乡校牒》建章立制。从历史回响上看,在荆州属古文运动的理论萌芽,在潮州则属边地儒化的实践范式。

  新时代丰实“楚文化”的

  可行性探讨

  如何让韩愈在荆州的八个月,与潮州八个月并立为“中国士人精神的双子灯塔”,更让楚文化在新时代的大江奔流中,以韩愈之名,再赴沧海。

  一是空间叙事发力。

  系统优化遗址标识,让历史场景再生。如在荆州古城墙博物馆内设韩愈专题数字展区,用全息投影重现《春雪间早梅》的“梅雪争春”场景。在唐江陵府治附近立诗文地景碑,镌刻《李花赠张十一署》并配AR扫码解读。同时植入微型文化地标。在古城花台种植李树,悬挂“李花照夜”灯光装置,替代原“李花驿”重建计划。联合竹工艺非遗传承人,在中山公园设计簟竹文化廊,展示“蕲州簟”编织技艺及韩愈诗句。

  二是教育传承用功。

  探索编撰《韩愈荆州诗选》,将“白花倒烛天夜明”等句转化为楚地物候观察课,配套开发李花生长记录手册。在荆州市研学基地设置“古文运动”体验工坊,让学生体验用简牍摹写韩愈书信。同时探索学术联动机制。建立韩愈研究数字平台(非实体中心),整合荆楚高校古籍所资源,形成“荆州八个月”专题数据库,提供高清《江陵途中寄三学士》等手稿影像。

  三是传播借风扬船。

  探索国际传播。加入“东亚儒学遗迹”申遗体系,将韩愈荆州诗文作为“长江儒学廊道”组成部分。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合作开发“唐诗地理”特辑,荆州篇聚焦韩愈南方意象创造。尝试节庆设计。每年三月举办“李花诗会”,联合一些文学期刊网刊组织相关活动并颁发“韩愈新锐诗作奖”,提高影响力。

  从“过客记忆”到“可持续遗产”。荆州的文化觉醒不在于重建一座韩愈祠堂,而在于将“簟竹夜月”“李花照雪”转化为可触摸的生活美学。当学生在生物课上记录李花花期,当主妇选用簟纹餐垫装点餐桌,当游客在古城墙扫码听见“风霜酸苦稻苗死”的诗句——这八个月的精神熔炉,终将在人间烟火里重生。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