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卫平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楚文化以其瑰丽浪漫、神秘深邃的特质独树一帜。而今,这一古老文明正通过“荆小楚”这一数字载体,以全新的方式讲述着“最荆州”的故事与传奇。荆州博物馆的“AI数字人讲解项目”入围全国“第四届文博社教案例宣传展示活动”终选名单,不仅是一次数字技术应用的胜利,更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生动实践。
"荆小楚"的设计,特色鲜明,独具匠心,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基因数字化转译。当游客扫描二维码,唤醒数字讲解员"荆小楚"时,他们开启的不仅是一项旅游讲解服务,而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对话。时尚的AI技术,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成为有温度的文化“摆渡人”,用时尚的方式,将楚文化精髓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者。
值得关注的是,"荆小楚"的背后,是涵盖近20万件荆楚文物的庞大知识库的讲解能力。这种技术配置,打破了传统博物馆教育的多重边界。语言的藩篱,被推倒;文化的隔阂,被弥平;特殊群体的参观障碍,被消除。数百人次国际游客和特殊群体的服务记录,印证了数字化传播在促进文化普惠方面的巨大潜力。如今,“荆小楚”已然成为“活化楚都”的突破口,博物馆不再只是实体空间,而成为无远弗届的文化节点。
当下,全球博物馆正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刻。法国卢浮宫推出的VR体验,让观众“走进”世界名画;大英博物馆开发的AR应用,重现了文物的历史场景。这些尝试,与“荆小楚”项目异曲同工。技术赋能,让静态的文物“活”起来、“动”起来,让过去单向的展示变为双向互动。荆州博物馆的创新实践表明,中国文博机构正在这条赛道上展现出独特的东方智慧。不是简单地模仿西方模式,而是根植于本土文化土壤,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路径。
“荆小楚”项目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构了观众与文物的关系。传统博物馆中,观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在数字的交互中,观众已然成为主动的参与者和意义的共同建构者。博物馆的AI讲解员,能精准地识别游客情绪并开展多模态互动,这种情感计算技术的应用,使文化传播由“千人一面”变为“千人千面”,大大地提升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荆小楚”代表着文化传承范式的革新。当线上课堂、讲解大赛等活动借助这一载体展开之时,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得到了几何级数的扩展。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博物馆本质使命的当代诠释:保存记忆、传播知识、启迪思想。
站在数字文明与传统文化交汇的历史节点,“荆小楚”给我们以启示,技术终将迭代,但文化的内核永恒。AI与文博教育的深度融合,关键不在于炫技,而在于找到科技与人文的黄金结合点。据悉,荆州博物馆计划“持续探索AI与文博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这一方向,值得期待。期待更多的荆州文化、旅游机构加入这场“活化楚都”创新实践,让荆楚文明和楚文化、三国文化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未来已来,唯变不变。在“荆小楚”们的不懈努力之下,荆州博物馆的“围墙”正在消失,文化的疆域将无限扩展。这,或许就是数字化带给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礼物,让过去拥抱未来,让创新照亮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