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白云
如果用一种水果代表夏天,那肯定是西瓜。西瓜在元代叫“寒瓜”,诗人方夔写有一首《食西瓜》:“恨无纤手削驼峰,醉嚼寒瓜一百筩。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向穷通。”好一幅食瓜图,瓜汁沾衣,指尖染红,语笑喧阗。“缕缕”和“痕痕”两词形象地描述人们吃西瓜时大快朵颐的情景,“牙生水”和“骨有风”更是把吃瓜时那种豪放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读来令人口舌生津,心欲一尝为快。
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蕴雪含冰沁齿凉,两团绿玉许分尝”,读后也使人产生一种不尝西瓜不罢休之感。而看到“民间诗人”王予可的“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卷陇头云”诗句,我们除了想吃西瓜,还被他新颖别致的刻画所打动,他将切开的西瓜之形质比喻为冷月、深潭、青云,可谓恰到好处。
“大暑品读西瓜诗,心中凉意自然生。”打开案头书卷,在一首首西瓜诗中徜徉,发觉古代诗人总是不惜笔墨、下笔成章,将这一消暑佳品描绘得诗意盎然、妙趣横生。
有的西瓜诗读来如沫清风,诗后的人却是满身浩然正气。比如宋代范成大的《西瓜园》:“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濩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意思是碧绿的瓜蔓顶着一层薄霜躺在柔软的沙滩上,一年又一年到处都能吃到西瓜。它的形状和颜色虽然简单朴素,像清水一样平淡,但并不比葡萄和苜蓿逊色。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夏天,范成大在奉旨出使金国路过开封时,吃过一位老农赠予的两块西瓜,顿觉暑意全消,欣然写下该诗。他一路风餐露宿、万般辛苦,虽然当时开封附近破败的风景让范成大心情沉重,但凉甜可口的开封西瓜让他感到了一丝欣慰。吃罢西瓜,他直奔金国,在金国朝堂上慷慨陈词,无所畏惧,以致险遭被杀,并作《会同馆》诗以明志,最终不辱使命、保全气节而归。
与范成大相比,南宋文天祥的《西瓜吟》则是另一番景象:“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作者以“苍玉瓶”喻西瓜外形,以“红樱桃”形容瓜瓤,以瓜子比作“黄水晶”,寥寥数语即描绘出西瓜的色、香、味、形,堪谓炉火纯青。同样以独特视角和细腻笔触描写西瓜的,还有明代瞿佑的《红瓢瓜》:“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曦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溪女洗花新染色,山翁练药旧传方。宾筵满把瑛盘饫,雪藕调冰信有光。”作者以“青门绿玉房”喻西瓜的外形和色泽,以“猩血”喻瓜瓤,以“夏日三危露”“流霞九酿浆”喻西瓜的汁液,写尽了西瓜的形、色、味,分享了自身真切的感受、体验与认知,读来仿佛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诗人笔下的西瓜,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瓜,而是“我”见过的瓜、“我”吃过的瓜、“我”牵挂的瓜。他们不但精于描摹西瓜的形貌,也乐于记录食瓜的生动场景。元代散曲家卢挚的《蟾宫曲·沙三伴哥来嗏》给读者呈现了一幅乡村吃瓜图:“沙三伴哥来嗏! 两腿青泥,只为捞虾。太公庄上,杨柳阴中,磕破西瓜。小二哥昔涎剌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无非,快活煞庄家。”捞虾归来的农人带着一身泥土,在柳荫下磕开西瓜,馋嘴的小二哥口水直流,背朝天趴在碌碡上,活像一面琵琶扣放,远处荞麦花雪白白开,豆苗儿碧油油长,乡间的自在与满足尽在这一口西瓜的清甜里。这支小令细腻亲切,俚语村言里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而在清代奕绘《鹧鸪天二十二首·其九》中,看到的是秋日吃瓜的悠然:“七月垂杨绿尚匀,新秋爽气胜新春。寒蝉白鹭清如许,人面宫腰瘦几分。天涯路,十由旬。登山临水送行人。西风吹醒黄粱梦,饱吃西瓜坐树根。”诗人送别友人后,独坐树根下饱食西瓜,顿觉尘世烦忧尽消,可谓意境悠远淡泊。
西瓜入诗,即使是最质朴的语言,也能蕴含不可被忽视的力量,诗人们善于从中提炼多层次、多维度和多元化的意境,对其进行诗意的重塑与再创造,亦承载着文人的哲思与情怀。宋代黄庭坚的《食瓜有感》以夏日食西瓜抒写超脱名利的高洁志趣与切身感悟:“暑轩无物洗烦蒸,百果凡材得我憎。藓井筠笼浸苍玉,金盘碧箸荐寒冰。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此理一杯分付与,我思明哲在东陵。”炎炎夏日,唯有西瓜如“苍玉”“寒冰”能解烦忧,诗人由此想到东陵侯邵平种瓜的典故,将解暑食瓜与处世哲学自然融合,将瓜果特征人格化,完成物我合一的精神升华,表达不慕名利、超然世外的生活态度。清代纪晓岚的“种出东陵子母瓜,伊州佳种莫相夸。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将新疆西瓜与东陵名瓜相比,赞其凉胜冰雪、甜逾蜂蜜,字里行间满是对此地西瓜的赞叹。西瓜何以如此沁凉? 清代医家王孟英在其《温热经纬》中便曾郑重提及:“西瓜汁名天生白虎汤”,这“白虎汤”本为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剂名方,以石膏、知母等为药,专为治疗外感热病中热入气分、大热烦渴之证而设。西瓜汁天然禀赋里,已然蕴藏了与白虎汤相类同的清解暑热之功。纪晓岚诗中那“消得温暾”的轻描淡写之间,竟也暗合了这药食同源的大道。
在西瓜中寻找处世哲学,成为诗意生活的象征;从滋味到精神的升华,体现诗人“点石成金”的创作力量。他们笔下不落俗套的清波,早已清凉了后人的脾胃。当我们品味西瓜时,不妨感受那穿越千年的诗意与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