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理论 PDF版下载

版面: 理论

从伟大抗疫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 盛文星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中国人民用行动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这份精神不仅是危急时刻的力量源泉,更成为推动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伟大抗疫精神的制度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迅速作出部署,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构建起全国一盘棋的防控格局。这背后,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在危难时刻的集中彰显。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闻令而动。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务人员星夜驰援湖北,打破地域界限的资源调配高效有序;企业紧急转产抗疫物资,科研单位集中力量攻关病毒检测与疫苗研发,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作战迅速形成合力。这种在党的领导下凝聚的制度力量,让分散的个体行动汇聚成不可阻挡的集体意志。当湖北告急时,全国的医护人员、物资、技术快速集结,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实践,印证了党领导下的制度优势是应对风险挑战的“定盘星”。党领导人民直面挑战的过程,更凸显了制度的生命力。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扎根防控一线,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转化为“敲门入户”的具体行动;从城市到乡村,从封控管理到民生保障,制度的刚性约束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既守住了疫情防线,又温暖了群众心田。这种“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能力,正是伟大抗疫精神生成的制度根基。

  伟大抗疫精神的实践彰显。伟大抗疫精神并非停留在历史中的符号,而是融入当下发展实践的鲜活力量,在多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抗疫精神提供了“免疫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自然灾害等考验,“举国同心”的团结精神让我们能够迅速凝聚力量:防汛救灾中,各地救援队跨省支援,群众自发参与抢险;应对产业链波动时,企业间互助协作、政府及时纾困,形成了共克时艰的合力。这种从抗疫中淬炼出的应急能力,已转化为防范化解风险的制度优势。在科技创新领域,“尊重科学”的精神推动着突破。抗疫中科研人员快速攻关的实践,启发我们以更高效的协同模式推进核心技术研发。如今,从芯片攻坚到航天探索,从生物医药到人工智能,“实践—认识—再实践”的科学路径持续发力,科研团队打破学科壁垒、跨领域协作,加速了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科技动能;在基层治理中,“人民至上”的理念提升着效能。社区作为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党员下沉、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等经验,正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如今,社区在养老服务、矛盾调解、便民服务等方面更注重尊重群众主体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让治理更接地气,推动着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完善;在对外开放中,“命运与共”的胸怀拓展着格局。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抗疫中中国向多国提供援助的实践,延续到如今的国际合作中。我们积极参与全球发展倡议、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减贫、环保、公共卫生等领域分享经验、提供支持,既为自身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也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伟大抗疫精神中的奋进力量。弘扬抗疫精神,关键在于将其融入日常工作、转化为具体行动,让精神力量成为发展的“助推器”。要以同舟共济的精神凝聚发展合力。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无论是乡村振兴中的城乡协作,还是产业升级中的政企联动,都需要延续抗疫中形成的协作意识,打破部门壁垒、区域界限,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发展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要以科学务实的态度破解发展难题,面对发展中的新问题,需像抗疫中优化诊疗方案一样,尊重规律、因地制宜。比如,在生态保护中,既坚定践行“双碳”目标,又根据不同地区实际制定差异化方案;在产业转型中,既抓住数字化机遇,又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试点探索、稳步推进,让发展路径更科学、更可持续;要以担当奉献的品格激发奋斗热情。抗疫中无数平凡英雄的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如今,在乡村振兴一线,驻村干部扎根基层、带领群众致富;在生产车间,工人钻研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在科研岗位,青年学者潜心研究、勇攀高峰。这种立足本职、担当作为的精神,正在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伟大抗疫精神既是过去的胜利总结,更是未来的行动指南。当这种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实际行动,必将推动我们在新征程上不断跨越障碍、行稳致远,向着既定的目标勇毅前行、不懈奋进。(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