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6版:理论 PDF版下载

版面: 理论

基于大历史观视野下探思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必然性


  □ 张文璋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基于大历史观视野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建构和主体实践有三个方面特征。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一般性特征,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共有规律;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实方案;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历程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14亿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实践伟力,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举。

  从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的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人类现代化模式的共有规律。广义上的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以工业革命为起点,推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各领域的社会革命的过程,世界各国现代化的起步无不是源于其自身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深化改革和对外的广泛开放交流。历史上英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化工业国家,通过光荣革命,以自上而下的形式完成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改革,以及海上贸易,最大限度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法国通过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在平等、自由和博爱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基础上,实施了工业化,完成了现代化;德国由占据统治地位的容克贵族主导的“施泰因—哈登堡改革”开启了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目的,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时,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共建“一带一路”,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这些,都体现了世界各国现代化普遍性特征和规律的尊重。

  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要求。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一致通过将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改革开放不仅挽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是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问题,形成了一系列党的创新理论,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发展动力,进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21世纪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旗帜。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历程视野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国梦的关键之举。当前,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两个大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另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把握这两个大局是精准定位中国所处的历史坐标与世界坐标、明晰中国当前及今后的发展趋向、理解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东升西降”的发展趋势日益显著。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和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深刻回答“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的历史之问,既在谋求我国发展中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又在世界共同发展中推进我国发展,为解决世界经济、国际安全、全球治理、人类文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提供了新的方向、新的方案、新的选择。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在这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坚持改革开放,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彰显了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体现了14亿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奋斗精神和实践伟力。

  (作者单位:恩施州委党校)

© 荆州日报
ICP备:鄂ICP备05002887号 鄂新网备0402号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