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淑娟
任何一种精神都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荆楚文化为涵育“三大精神”提供了文化沃土。荆楚大地上诞生的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不仅是中国精神谱系中的璀璨明珠,更是对荆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大别山精神是楚人风骨在红色烽火中的实践传承。“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这十六个字,浓缩了大别山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钢铁意志。面对白色恐怖与残酷围剿,鄂豫皖苏区军民凭借“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不屈意志,以“求民族独立、争人民解放、御国家外侮”为行动纲领,坚守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革命必胜信念,使大别山成为摧不垮的红色堡垒。在一穷二白的根据地,红军战士发扬楚先祖“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开荒地、办工厂、建医院,在崇山峻岭间开辟新天地。昔日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饮马黄河,问鼎周室,是楚人“舍我其谁”担当的古老先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敢为天下先”的楚人胆魄在革命洪流中激扬。大别山精神的内涵既是荆楚文化在革命时期下的实践转化,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敢于斗争”精神品格的具象化。
抗洪精神是集体意志在千年治水中的智慧转化。“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是湖北人民与母亲河千年博弈凝结的史诗,其文化密码刻在荆楚的水利丰碑与家国情怀之中。湖北因水而兴,也因水而忧,一部湖北史,半部治水篇。从大禹治水“导汉入江”的传说,到楚国令尹孙叔敖主持修建中国最早的大型灌溉工程“期思陂”,从明代“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警语,到持续加固的荆江大堤,千年治水实践淬炼出楚人“人定胜天”的集体意志与非凡智慧。1998年惊涛骇浪中铸就的“血肉长城”,抗洪战场上的“人在堤在”“誓与大堤共存亡”的誓言,是楚人尚武血性与家国情怀的炽热迸发。面对滔天洪水,军民以血肉之躯筑堤,用生命守护家园,再现了楚人“执干戈以卫社稷”的古老信条。抗洪斗争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成为最高准则。百万群众大转移,无数救援力量向险而行,将楚国“恤民”的古训升华为对每一个生命的至高尊重,彰显了荆楚文化民本思想的时代光芒。抗洪精神既是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的融合载体,也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实践展开,更是革命英雄主义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共生展现,是荆楚文化在新时期的创造性转化。
抗疫精神是荆楚大爱在人类危难时刻的时代交响。“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流淌于荆楚文化求真、坚韧与博大的生命之河。从屈原《天问》对宇宙的追问,到曾侯乙编钟展现的精密数理与声学成就,楚文化蕴含着“上下求索”的求真基因。面对前所未知的新型传染性疾病,中国科学家迅速完成基因组测序并向全球共享,大数据精准溯源,疫苗高速研发,中西医结合救治,是“求真务实”的楚韵与尖端科学的完美协奏。“封城”76天,千万市民坚守家中,数万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日夜奔忙,维系城市生命线。这份在巨大困境中展现的非凡坚韧与秩序,是楚人“深固难徙,九死未悔”的生命韧性的磅礴再现。大道不孤,大爱无疆,我们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及时分享抗疫经验,倡导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超越了地域与国界的“命运与共”情怀,正是对楚文化“抚有蛮夷,以属诸夏”包容天下格局的崇高升华。伟大抗疫精神不仅书写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新篇,更是荆楚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新性发展。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潮流中才能屹立不倒、挺立潮头。大别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是传统荆楚文化融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的精神产物,是湖北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荆楚大地奋起新征程的力量源泉。
长江之水奔涌向前,荆楚文脉生生不息。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要根植于荆楚文化的沃土,在传承中推动宝贵的精神财富创新发展,更要以三大精神为动力支撑,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画卷上谱写壮丽的湖北篇章。
(作者单位:松滋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