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记者 刘洁 通讯员 涂伟 10月29日是第17个世界卒中日,今年宣传主题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为响应国家卫健委的号召,推进脑卒中诊疗工作,下面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高文宏就脑卒中患者的识别,急性期诊治,脑血管病预防脑卒中风险如何自我评定等问题为广大患者朋友们答疑解惑。 什么是脑卒中?脑卒中有什么危害? 脑卒中是急性脑血管病,俗称中风,是由于脑血管堵塞或破裂引起脑梗死或脑出血,从而导致的一种临床急症,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大类,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及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 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就算治疗及时,部分脑卒中幸存者仍可能面临重大挑战,如肢体残疾、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社会关系缺失等,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卒中可防可治,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如何进行脑卒中风险自我评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推荐的简单易行的脑卒中“8+2”危险评分,由8大危险因素加脑卒中病史组成,适用于40岁以上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和干预工作。其中“8”是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卒中家族史等8项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2”是指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卒中“8+2”危险评分将40岁以上的成年人分为脑卒中的低危、中危、高危人群。 高危:具有3项及以上危险因素;或者发生过脑卒中;或者有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判断为高危的人群建议立即向专科医师咨询脑卒中的预防。 中危: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且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之一。 低危:具有少于3项危险因素,且无慢性病。 高文宏提醒,对于高中危人群都需要给予定期的随访管理,同时针对其危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诊疗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