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7版:07

家乡风情的深情凝望
——袁丹银散文随笔印象

  新人推荐

  □刘晓庆

  近年来,湖北省作协会员、江陵作家袁丹银以深情之笔记录家乡风情,以赤子之情歌唱发展变化,以爱国之心赞美时代腾飞,以敬畏之心雕刻思想花朵,在《湖北日报》《荆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了一批以江陵风情为主题的散文随笔。作者的散文随笔语言优美,简洁流畅,情感真挚,隽永深情。

  从内容上看,这些散文随笔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家味美食。汽水粑、鸡蛋茶、豆腐干、阴米粥、荷包热糯米,还有香甜的米酒、炸米子、米子糖等家乡美味,始终缠绕味蕾、萦绕心头。二是民风民俗。作者笔下的端午、重阳、中秋等节日,中元寄怀思故人,过了腊八盼团圆,买年画的孩提时代等,呈现一幅多姿多彩的绚丽画卷。三是水乡记忆。江陵特别是作者生活的郝穴镇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水乡。工农兵照相馆、童家湾那一眼古井、曾经繁华的河南堤,以及丁公祠巷、内荆河、铁牯牛等,给作者留下深刻难忘的美好记忆。四是民间故事。鹤栖郝穴、红水渊的传说、乌龟碑的故事、一封无字家书、长虹旅社那段恋爱罗曼史等,这些都是流传至今、耳熟能详的民间故事。五是岁月感悟。面对知青岁月、雨夜秋思、小巷古井,作者常常发思古之幽情,抒眼前之感慨。回忆平房里的柴火灶,品尝思念的味道,写出师恩难忘、病榻杂感、岁末心语,发出最美还是家乡雪,你回家才是年,别让人生输给了读书等感慨。

  从文化上看,乡愁是具象可见的,像慈母的手中线,像老家屋顶的炊烟,像家乡门前的里河(即内荆河)……不管身处天涯海角,也不管岁月沧桑变化,心头始终燃烧一盏不灭的明灯,胸中汹涌一股奔腾不息的力量,这正是作者散文随笔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一是留住乡愁之根。作者通过细腻绵柔的深情笔触,忠实记录家乡的一草一木、民风民俗、气息气味和情义情怀,以优美洗炼的文字形式,牢记乡俗、不忘乡音、留住乡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化融入血脉。二是传承精神之魂。记住乡愁、留住乡愁,不是食古不化、抱残守缺,更不是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而是要吐故纳新、发扬光大,赋予时代新的内涵,丰富传承新的形式,使之成为绵延不绝、传续久远的文化基因和力量源泉。三是激励奋进之心。乡愁,是中国文学历久弥新的主题,就是通过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体现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作者创作的宗旨之一,就是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情系故土,热爱家乡,关注江陵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激励人们不懈奋斗,始终做到厚德载物、自强不息。

  从表达上看,作者注重文字凝练,铿锵有声;注重语言修辞,韵味绵长;注重意境营造,饱含激情。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能吸引读者、引起共鸣。一是托物寄情。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色彩描写江陵风情,把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寓在风物之中,使乡情、乡恋、乡愁有所依托,增强了文学感染力。作者置身于现实生活中,对心目中的饮食、老屋、河流、古桥、石磨等风情景象进行观察、体验、回味,准确提炼、深刻表达主旨思想。二是诗情画意。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用诗的意境、诗的语言、诗的节奏、诗的色调、诗的韵律来写散文随笔,达到文情并茂、脍炙人口、韵味悠长的阅读享受。《阴米粥:妈妈的味道》《外婆家那碗甜甜的米酒》《老屋小石磨》等,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三是真实生动。作者笔下的民风民俗,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创作许多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作品的真实感亲切感代入感,因而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生命力。

  总之,作者能够深度介入现实生活,深刻回应时代呼唤,把目光聚焦在家乡江陵那片热土上,写出了一批有语言魅力、有灵魂高度的文学作品。我坚信,以作者尊重文学的理念,创作悟性的潜力,热情奔放的性格,感恩亲朋的真诚,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好更美的作品!

  (刘晓庆,湖北安陆人,先后在《解放军报》《空军报》《长江日报》《孝感日报》《中山日报》等数十家军地报刊杂志发表作品,著有文集《呼唤远方》。现居北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