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05版:荆州论坛

新知新觉
三抓三促推动沙市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黄鉴

  沙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荆州的中心城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遗存丰富。近年来,沙市将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推进“四个重振”的重要抓手,精准施策,持续用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当前,沙市的文创产业发展有3个特点:一是传播媒体聚集。云集了荆州日报社、荆州广播电视台等市级主流媒体,腾讯、今日头条等全国性网络媒体分支机构和众多新媒体,为发展文创产业提供了重要载体。二是公共文化设施齐全。聚集了市图书馆、市少儿图书馆、市科技馆、市青少年宫、市工人文化宫、市艺术剧院、市群艺馆等文化设施,为发展文创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三是街区园区兴旺。形成了红门路电脑街、荆州市收藏品市场、沙市古玩城等一批文创商业街,打造了洋码头文创园、荆州日报社1658文创园、有理文创孵化基地等一批文创园区,在恒润众创空间、智谷创业园、利晟中小企业科技园、银湖科技园等园区培育了一批文创公司,为发展文创产业提供了重要平台。

  为确保沙市区委、区政府打造“文创经济增长极”的决策部署高效落地落实,当前应重点从“三抓三促”入手,推进沙市区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

  抓保护发展促存量变革

  打造“记忆之城”。统筹规划沙市区博物馆事业发展,因地制宜建设一批纪念馆、博物馆,留住沙市记忆。复建江渎宫和天问阁,建设“屈原纪念馆”。在青莲巷复建“青莲阁”,建成“李白纪念馆”。整修徐源泉将军公馆,辟为“荆州抗战纪念馆”。在毛家巷一带利用已有老建筑建设“汉剧大王”余洪元纪念馆。恢复青龙观,打造“沙市道教文化陈列馆”。将“黄州会馆”“泾太会馆”遗址打造成“沙市会馆文化博物馆”,呈现老沙市“十三帮”鲜活的商埠文化,并承担荆州市安徽商会等外来商会会址功能。将“荆江大楼”设为“中国荆江水文化博物馆”。复建“觉楼”,作为荆州消防博物馆。打造沙市印象、荆江生态文化、工业文化、(文星楼)状元文化“四大文化”展馆,延续城市文脉。

  打造“活力之街”。一是打造“悠”在胜利街。结合集中征收的老建筑群,在百年老街修旧如旧地恢复张知本、余上沅、邓裕志、德龄公主、李宝常等名人故居风貌,将张可前故居迁建到此街区梅台巷口附近。同时,在东、西街口增设“九十埠”牌坊,复建“恒春茂”百年老店及“邓家祠堂”等老建筑。将胜利老街定位为非遗传承基地、民宿基地和“慢生活区”,和大赛巷小吃街首尾呼应,打造荆州版“宽窄巷子”。二是打造“嗨”在中山路。恢复百年“老字号”好公道酒楼,重建汉剧院“鄂西大舞台”,再现汉剧发源地风采。三是打造“雅”在崇文街。复建“文昌宫”“文庙”“普仰寺”,注入时代内涵,提升文化品位,重现“崇文”的半部沙市历史。四是打造“吃”在大赛巷。统一包装、提档升级大赛巷小吃街街景,建成“沙市味道”步行街,使其真正成为靓丽的沙市名片和旅游“打卡地”。五是打造“秀”在老码头。建议将“洋码头文创园”更名为“沙市老码头文化创意园”,推动活力28老厂、沙市打包厂等工业遗产焕发新机,盘活本土文化符号。

  打造“创意之园”。一是加快文创园区改造。升级改造原沙市乳胶厂(小白楼文化创意园)、原沙市荧光灯厂及原沙市磁性材料厂等工业遗址园区,以及荆州中药材公司及荆州生资公司、原沙市五金站等仓库遗址园区。推动“沙市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恒润众创空间功能升级,为创业者提供集项目、资金、信息、人才、导师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二是擦亮文创金字招牌。鼓励福寿早堂面、吕圣洪酱香牛肉面、黄家塘米粉、五一路米粉、邻小姐麻辣烫、李敏小吃、汪涵锅块等叫得响的饮食文化创意产品加快升级换代,扶持“老天宝”酒楼“七星宴”跻身“中国名菜”,让“沙市味道”香飘万里。三是推动非遗项目形成产业。抢抓市非遗保护中心挂牌机遇,用好沙市非遗展示馆、崇文滨湖社区、岑河镇“陈龙村篾匠技艺”等非遗传承基地,发挥邹传志、张先松、李书珍等名师带动作用,探索“非遗+文化产业”的保护新路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协调。

  抓精准招商促增量崛起

  强化精准招商。依托岑河金色童年小镇科创园建设,加大服装设计项目招引力度,打造“设计创意”功能板块。借势借力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主题乐园,吸引沿海地区文创企业到沙市发展,探索“文化创意+”产业模式,推动沙市新好记文博园等大型文化产业项目落地,让沙市成为“文创大咖”的创意宝地。

  强化宣传推介。定期组织沙市文创企业参加深圳文博会等全国大型展会,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倾力打造“沙市文创节”,举办创意创业路演大赛、发布年度文化品牌总评榜、搭建文创产品集市、签约文创项目等活动,提高沙市文创影响力。

  打响文创品牌。学习、借鉴北京798艺术区等园区成功经验,打造“沙市文创”文化IP并放大其品牌价值,使更多消费者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制定文创品牌专项计划,引导文创企业增强文化品牌意识,培育一批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知名文创品牌。

  抓保障支持促变量突破

  健全管理体制。建议区级成立文创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加强对全区文创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文创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员由企业家、金融家、专家学者、文化名家、资深媒体人、网络大V、评论员、律师等组成,为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问诊、传经送宝、建言献策。

  建立协会组织。建议成立沙市区文化创意产业协会,归口沙市区委宣传部、区文旅局管理,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将区知新联会址打造成会员的文创阵地,指导会员创新创业、引资引智。

  强化政策扶持。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科学制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好规划对产业发展的龙头和导向作用。突出扶优扶强,制定出台文创产业的扶持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优质资源向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集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竞争力。创新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基金,拓展文创企业投融资渠道。

  (作者单位:沙市区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