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读书心得 □方华敏 《东渡东渡》,是作者红孩用文字挽留的一段时光。书中的每一篇文字都透着岁月不经意间的传布,隐隐展开;书中的每一页都洇漫纯善的情怀,清澈明亮。无论白描叙述,还是细节刻画,都来自命运深层洗练,带有某种意味的解析和甄别。 悉读开篇,黄河之水气象万千。轻轻抚过当年运送红军东渡的“龙船”,风化的纹理闪动包浆的色泽,透出信仰的高度,饱含老船长对领袖的无限深情,凝集川口村民对红军必胜的坚强信念。它独有的峥嵘气象,荣耀满庭。 沿着黄河的雄浑,我走进一片宁静的圣清。黛眉山上飘荡的风筝,莱阳的万亩梨香,克伦河畔的知青广场,洛阳牡丹绽放的隋唐园,瑞安葆藏经书的玉海楼……仿佛春夏秋冬的终章、四季之美的组画。光线从不同缝隙投射出,延伸地域文化的触角,分别对应着不同的主题,写实又跳跃,美妙又空灵。一幅幅、一帧帧的隽永画面,绵长如久远时光的呼吸。 同是叙事、抒情、哲理相融的书写,第二辑文字场景里仪式感无所不在。作者以平易的节奏徐徐道来,我却感到阵阵季风拂过书页沙沙作响。《来不及悲伤》里的名刊主编,《我们不说再见》里的优秀作家,《空谷佛音》里的知心姐姐;还有《精彩人生》里那位于忧患动荡年代高高跃起并最大限度地延长滞空瞬间的翩翩舞者……这些真实的影像,如低角度机位的拍摄,不用跳轴就足以让人仰视。原来曾经的真诚交往,温达人情,每个聚焦都凝固淡淡的美。每每捧读至此,顾念之情总有驿使梅花般的殷殷期待与盼望。抬眼窗外,滆湖对面的林园隐隐如霞,虬劲枝头粲然的红叶,随风轻扬,结束一季繁华。而待冬雨过后,树下片片褐色的落叶冢,与泥土相和,滋养根柢。龚自庵的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不就是这般情景么?落花落叶,谁曰无情? 钱穆说:“文学的意义,在于发现更高的人生。”世间世情,洞幽察微,又有多少理性思索呢?第三辑文字中,作者含情凝睇京郊双桥农场的一方水土,援笔勾勒乡情、亲情、同学情。随着文字步履其上,俯仰其间,我窥见《父亲的农民帝国》起伏跌宕间所潜藏的无数温良。以及农人的信仰、情感、土地伦理,经历种种渐变,所照见的平日物事。这两种交叉叙事,不但给文字带来张弛有度的节奏感,也实现特定语义和表达效果。 母爱如歌,温情脉脉。细品《“榆荫”下的一潭》,因那口不满缸的井水,棵棵连根拔起的转日莲,不得不重新凝视来理解母亲爱的涌动,以及她内心的焦灼不安。坦然贫穷,是那一代母亲最艰难的努力。我从一把瓜子的故事中生出怜悯和敬意;从生活细微处叹服母亲不悲不喜的通达。 自然界的简明,从春季学年开始。职业中学催生作者的文学生命树,蓓蕾初开,红花朵朵。同学间的提携相助,文友间鞭辟入里的分析欣赏,形成良好氛围和独有风格。《向八十年代致敬》,为真正文学时代的反思、思索、展望。《脸对脸呼吸》,充满个性与张扬。一杯酒就可以畅谈海阔天空,仗剑天涯,云霄江湖。《女人的荷》沾濡细细密密的心事。男女生之间的朦胧爱意,炽烈而内敛,浪漫而甜蜜。《相思无因见》中诸多的愕然,偏离见面时的预想,将懵懂年少时坚守笃定的一切,碾压得支离破碎。只有文中的荷,安然南戴河中华荷园,满月斜斜挂头顶,随云如梦…… 阅读是一件美妙的事情,极为安静的获取。书中的意味言深影响着我的行为,左右我的思维,因而明白“善读之可以医疑”。《东渡东渡》这本文集,留给我一个个闪光的局部。不仅因其写作手法艺术,叙事伏脉映带;也不仅因其人情、人性刻画入木,而是体现思想的前瞻性。一本书能成为一束流光,是具有时代意义的。 此时江南已是暮秋。院园草木,繁花散尽,只剩红叶深深地凝望。不禁想起:曲还在,就有知音遇琴台。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