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肖慧 脱贫攻坚精神不仅是中国精神的一座崭新的丰碑,更是推动新时代中国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重要精神动力。 历史底蕴:扶危济困、关注民生的优良传统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扶危济困、改善民生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不懈追求。其文化渊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道家思想中的仁爱、互助、奉献、慈善等精神。 儒家倡导“同宗相济,守望相助”,即家族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困难时相互帮助、和睦相处。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倡导社会各种人不分亲疏贵贱、不分等级的扶危济困的“侠义”文化。老子主张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则把扶危济困作为应对自然规律的举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商汤、周文王便采取过“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慈善救助政策,对鳏、寡、孤、独特殊群体予以扶助。这些思想为脱贫攻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 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 反贫困虽然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义,但马克思主义产生便源于马克思对贫困问题蔓延的欧洲社会最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发展的忧虑。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富含着反贫困的思想。消除贫困便成为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以人民为中心,把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在领导中国人民的实践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反贫困思想。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和农民群众分别是消除贫困的领导力量和主导力量;邓小平主张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与中国经济发展、摆脱贫困紧密结合起来;江泽民主张坚持开发性扶贫,将“他扶”与“自扶”有机统一;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扶贫开发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坚持将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原则,从而赋予了扶贫工作的新内涵。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的反贫困工作得以持续推进,创下奇迹。 实践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反贫困的社会革命实践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人民从此有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领导核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扶贫济困开启了新篇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奠定了消除贫困的政治基础和制度基础;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持续、稳定发展,反贫困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将扶贫开发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2021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中国人民、向世界宣告:消除绝对贫困不是梦。 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五级书记抓扶贫、签订扶贫军令状;调动全社会一切力量参与扶贫,构建大扶贫格局;集中优势办大事,把最优势的资源向扶贫倾斜;选优配强扶贫干部,凝心聚力克难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科学精准施策;坚持走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构建脱贫攻坚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探索特色帮扶模式;坚持阳光扶贫、坚决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供重要保障……这些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反贫困的实践,也是脱贫攻坚取得胜利的关键和法宝。 历史的底蕴赋予了脱贫攻坚精神形成的强大思想基础,科学的理论指引保证了脱贫攻坚精神形成的正确方向,脱贫攻坚实践的全面胜利奠定了脱贫攻坚精神形成的现实根基。只有理清脱贫攻坚精神的形成脉络,才能深刻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更好地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彰显脱贫攻坚精神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夺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作者系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