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啊妮 生活写作语境的润化兼平衡 《风怕晚》这部诗集可以从王一萍个体的精神追求和状态去理解,是以提炼,淘洗的词根力量呈现出其诗歌精神内核。可以感知到诗人的一种知性成熟,更在文本中彰显出诗人豁然适意,浑然天成和空旷澹泊的人生态度,更多的是诗人自我内心精神的语言润化和寄托。我始终相信真挚以诗为心的诗人,每一部诗集都有着诗人以命相惜的厚重复杂情感。王一萍善于“非个人化”的抒情与洞察,审视与思考,她惯于从女性的视角荡开细腻思想情感的纵深,在生活纷杂忙碌的现实事件中,万物都是语言,时光里的沉浮,都可以在诗人深切洞察之后释放和抚慰客观的审美。“不平整的石子路硌疼我脚底的伤口/阳光不及/雾霾未染在旅途上/我揽住了石子粗糙的思想”(《老东门》)。在王一萍诗歌中,诗人用语言将回忆,幻境和现实世相等诸多庞冗复杂的物象凝聚在一起,更多的心理立场是建立在一种安慰、平衡、反思和悲悯的语境中,她将一位女性诗人的温情,宽宥和善意都诚实地深浸其中,在喧嚣和琐碎的日常经验中着力真淳,澄澈的诗意人生,在诗绪的自我松弛和心性自由放旷中沉敛并凝注。“当我清醒地走出夕阳/这城郊外唯一的车站/我的影子落在身后/无人重叠/只有一只麻雀/轻轻地叫了一声”。王一萍的字里行间常常透出柔软的善意和明亮的感动,兼于哲思融合嵌入,诗人是敏感和感性的,在非理性铺排叙事和呈现中,她没有坠入一种愁绪和涣散的思想情感中,即使怀旧,也是温和的回忆。“我在西南部的余震期/掐灭人间的导火索”。在虚明澄净中,诗人达到了物我两忘的体验,她的笔下总有充满稳重情感质地的物象自然流出,仿若忧伤,也是淡淡的、美丽的忧伤,热爱也是沉默安静中的厚重。“夜晚让一株水草慢成理想/我们偶尔交谈/更多时候沉浸于自我的黑夜/不发出任何声响”。和她这一代青年该有的锋芒毕露不同,王一萍的诗歌表现出了一种高度自觉的从容和沉静,一种开阔和难得的稳健情怀,那是一种面对世事纷扰不会自我放逐和理想世故,而是从内心深处对生命和人生本质的价值确认,也是一种诗歌历练的思想沉淀。“老东门”“修树的人”“城市地铁”,伸手接住生活之光的人,首先更深入地融入了“自我”诗歌精神,也让诗人某一阶段的心理路程契合那些看似庸俗的、惆怅的和淡然之中的生活。 日常的诗性表态与自由向度 “夕阳是昨天的/我的手指写着今天/伸出去就有了昨天和今天的混合色”。语言细腻,克制,注重通感和陌生化处理,在一些以诗论诗的作品中,王一萍把日常生活中的写作状况带入了她的诗歌轨道。虚构和写实,修辞变形和隐喻,深度象征和叙事,她都要细致入微的持久审视,并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衍生出更高级的精神产物。王一萍有着人文主义立场,同时在她的内心尺度亦有理想主义的坚守。作为时代的参与者和生活的见证者,诗人的思想纵深是敏锐和开放的,对于万物和生活的在场都提取出拷问灵魂的力量。“若有雪/不管是否懂得/那些寒冷的物语/它只能开窗迎接”。而作为女性诗人,她的语言在精神审美的自由向度是有个体特质的,日常及万物通透的,具象的,亦或某种抽象,琢磨不透的内心体验,王一萍总能在她的语言法则里重新“绘制”出崭新的生命图景。如果说“创作是苦闷的象征”,那么王一萍的“天空降落遥远的事物”,在虚无之中非理性铺排一种开阔,一种情感的假想真实,一种本质上倾向思想的“在场”,即生活日常的诗性表态。“为了清晨的花瓣/轻柔地落下/我在风中/不停地写一首叛逆的诗”。 “如果不是无处可去/我不会走到这里”。如果说世界的意义就在其自身,诚然王一萍是理性思考者,语言审美和哲学思辨相得益彰,在每一首诗中都不局限于题材,不局限于隐忧俗常的禁锢,她的发力点只存在于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寻求自我精神的自由舒展,她能从被动的生活中用语言出走,写出有独立生命体验的诗歌,由语言勾勒自我精神涂鸦,作为女性诗人这一点很重要。 精神审美与“音乐美”的诗艺修为 对于常见的事物,最忌讳的是归于传统手法和心滞于物(即表层呈现),而不能深入生命体验的高度,而王一萍总能把一种庸常的展示出一种语言之外的,精神层面的独标真愫,写出与众不同的弦外之音,个体挑战精神审美的意味很明显。“如果你的手心/没有温暖如春的车票/不要轻易抵达一个忧伤的老地名”。她的意象时常让读者感到一种缓慢,平和和理性的语流默默流过心田,而这种深切的,温和的语流恰恰就是这首诗歌内在精神的体现。就如空灵,轻盈和节奏是诗歌的“音乐美”;而语言的舒缓、智识和通透,以及意象的复沓、修辞的思想、隐喻的巧妙也是诗歌的“音乐美”,甚至就是诗人孜孜不倦,始终积极追求的诗艺修为。重要的是不是表象的“音乐美”,而是纵观王一萍整体诗歌布局以后,她的诗歌内在精神审美关联的程度,甚至思想情感密不可分的那部分。“一群黑鸟飞去南方/更多的/留在了原地/一枚银饰穿越沙砾和暗礁/沧桑的城墙/泛出初春的颜色”。 在王一萍的诗歌内在,时常会被一些细节透出的柔软善意,具象承载的厚重慈悲而感动。“给鱼缸换水”“不一样的核桃树”“桑子落下的夜”“吃南瓜子”“银首饰”……诗人总以一种深切的情怀去完成对俗常事物的凭吊和对当下生命的语言“挽留”,她坦然面对时间是拿出了足够担当的笃定,用慈悲而平和的心境打量从指间滑落的是非与善恶。在这种背景下,诗人的眼中不再是私我的狭小空间,而是自然万物,大千世界以及生命的波澜壮阔,有少女情怀,也有知性的思想情感,这种体味衍生的诗歌精神更为丰富浓烈,更多的是诗人自我日趋成熟的诗歌心理沉淀。“当我依次接近/一从火棘的根部/枝叶/花果/我抵达了一颗心脏/在红得耀眼的注视里/抵达一座山/火红的家乡/从你的眼中探出”。由此可见,王一萍是一个温柔的反抗者,一个充满爱心和善意的语言“叛逆者”,或许她挑剔的陌生化语境,隐喻中的生活就是她深爱着人间的佐证? “最好让她疾驰/贴身穿上一列火车/不要外披隧道的硬壳”。王一萍的诗歌是慎静和清醒的,甚至在清醒的背后深潜着某种隐隐的疼痛感,而在疼痛中不是她柔弱的沉陷,不是女性诗人偏执的反噬,孤芳自赏的陶醉,更多的是孤独滩涂思绪过滤之后的笃定,温情和坚韧。王一萍笔下的“风”不是飘忽不定的隐喻,而是她最高的灵魂真实。她有自由主观性的生命体验,也是她最深邃的词根抵达:诗有光,风不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