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荆州宣讲

以六中全会精神为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余浩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深刻地总结了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10条历史经验。回望百年,我们党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无一不是从战胜苦难到铸就辉煌的奋斗史诗。党在每一段历史时期提炼出来的宝贵经验是我们大跨步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和力量源泉,必将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奋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赶考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伟大历史时刻,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几千年的贫困束缚,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大跨步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必答题”。民族要复兴,乡村振兴是前提。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经实现,这昭示着我们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为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同时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要想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是稳固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把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把解决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而农民又是农业农村得以长足发展最根本、最重要的要素,这就要求我们主动汲取六中全会总结出的“坚持人民至上”的历史经验,精准把握以农民为本的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坐标,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让每一片田野都充满着希望,让每一位农民都心有向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保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之路上的“铺路石”。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党中央提出了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战略,这一战略是乡村振兴得以全面实施的重要前提。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同时明确了在过渡期内对脱贫人口持续保持“四不摘”的政策,即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扶上马,送一程”的背后蕴含着坚持人民至上的担当情怀。“四不摘”政策的延续性和防返贫监测帮扶机制建立表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绝对优越性,与六中全会总结出的“坚持中国道路”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科学论断是对我们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历史性总结,具有远大的前瞻性和指引性。这就要求全党要维护好、巩固好、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稳固好乡村振兴“基本盘”,稳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架好桥、铺好路。

    六中全会精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之路上的“指南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召开的,同时也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脱贫攻坚伟大胜利后全面开启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召开的。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每一条历史经验的形成都源于党在每一个历史坐标点攻坚克难、敢于斗争、书写答卷的生动实践。总结过往,以启未来。如何答好乡村振兴这道“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篇题,六中全会作出了指引。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得以进步的核心,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有主心骨,乡村才能够实现全面振兴;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现实写照,人民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体,尊重人民的力量,回应人民的关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之路上才能集聚无限的能量;坚持敢于斗争是我们党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锤炼出的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碰硬的风骨和品质。同脱贫攻坚战一样,乡村振兴并不会是一路坦途,必将在曲折中前行。惟有敢于斗争,才能把好未来方向之舵、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写好民族复兴之章。

    (作者单位:石首市小河口镇人民政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