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06

舌尖美食
回味无穷的响螺

    □林钊勤

    “食在广州、味在潮汕”。著名文学家老舍就曾写过这样一句诗“渴慕潮汕几十秋”。这就是我家乡的那一口熟悉的味道。

    响螺,这种比鲍参翅肚更难得的贵族海鲜被认为是潮汕菜的经典。前不久正好回家探亲,被友人邀到当地一家酒家品尝美味。响螺是这家店的招牌菜,食神蔡澜的必吃潮汕名菜“碳烧响螺”,口感比鲍鱼更胜一筹。店家喜欢选用的本港响螺。据老板介绍:我们当地人把广东汕尾到福建厦门一带称为本港,这里是南海与东海的交汇处,出产的响螺品质最佳,响螺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无法人工养殖。同等大小的情况下,文螺的肉更多,因而更受商家欢迎。

    有朋自远方来,今天他便要亲自大显身手了。食用响螺的记载,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而现存最古老的烹饪方式便是碳烧响螺。把响螺置于炭炉上(不用器皿),其实是用它自身的螺壳,它自己也没想到它的壳最后是烤它的器皿。用调好的烧汁先给响螺冲洗一遍。仅凭听声、观色、嗅味等经验来掌握螺肉在壳中的情况,烹饪难度极大,现在已经极少有人能用这种传统手法烹制响螺。有的一不小心就把响螺壳烧破了,以为老是放在同一个地方烧,突然响螺壳被烧破了,没办法食用了,真是可惜。在烧响螺时,一定要用心去做。

    哇,好香,不愧是名菜,这时潮州人怎么弄?螺壳里的烧汁被螺肉完全吸收,一股焦香散发出来,这是响螺成熟的标志。把响螺口往沾板轻轻一碰,整个螺肉就弹跳出来,太漂亮了,今天是成功了。看似简单,但细枝末节都是熬要花心思的,容不得半点马虎,这是潮汕菜的味与魂。响螺烤熟后必须马上趁热把螺肉横片(切的意思)成薄片,烧制成功的螺肉焦香浓郁,这自然的馈赠,竟有如此大的诱惑力,我细细品尝着,多么美妙的滋味,回味无穷呀!摆盘时必须把螺尾带上,潮汕人认为这样公平公正不会缺斤短两。

    响螺的另一种经典做法就是白灼,将响螺外壳敲破取肉,把螺头螺尾的外皮硬韧部分切去,然后用滚刀法将整只螺肉片成相连的厚片,出肉率只有二成左右。在汕头做厚片的响螺都是每一个就做一片的,我自己喜欢做的响螺都是750克到800克1片,看起来更有豪气,吃的时候更有脆感,能最后来白灼的大概是150克肉。灼汤要用上汤留存螺肉的甜味,灼好后及时淋上滚烫的鸡油,封住水分,使肉质更加嫩滑。厚片响螺爽脆清甜有嚼劲,适合年轻人享用。为了让更多人尝到响螺的滋味,还可以切成薄片。一个响螺肉切成5至6片,对刀工要求极高。你的刀工不好,它片起来有纹路,这样就没有像锯出来一样的纹路。白灼薄片响螺十分讲究火候,在上汤里翻滚10来秒便要取出,过火会使肉质变嫩,薄片响螺,嫩滑爽口,老少咸宜。原只响螺也可以和肉类、药材等同炖,浓香之中带出海水味道。滋味醇厚,螺头等肉质较韧的部位,则搭配潮汕人喜欢的青橄榄煮汤,清润鲜甜,这同样是自古流传的烹饪技法,师古而不好古。从不拘泥在古代的世界中,酱香响螺就是他的创新。这种食物的美味,也是要用心去品味的!

    舌尖上的美食,就是站在人舌尖上俯瞰人类的精灵,你待它入心,它便给你养料,你怠慢它,它则寡淡无味,只需静下心来品味,它便释放出丰富的滋味,一切灵气都弹跳在你的味蕾间,成为真正的舌尖上的美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