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06

生活随笔
爱如葵花向日倾

    □方华敏

    女儿从小习画,她对色彩很有感觉,线条、结构也好。画的最多的就是临摹梵高的《向日葵》。那时我家的门背后、墙壁上都帖有女儿画的《向日葵》。我最喜欢她绘画时的神态:一笔下去,是绿的叶,再一笔勾勒便是黄的花。那些开在叶间的花,明媚的笑着。仔细端详又觉得那画中的葵花仙子,像在翘首等待远方的爱人。画面泛起的油彩交织堆叠,映照的不就是我庸常日子里浓得化不开的情吗?

    日子如水,生活如诗。

    女儿旅德11年。欧洲画风吹拂,她笔下的人物温暖,安静平和。跳跃的线条带着无限动感,灵气充盈。年少时钟情梵高的向日葵,那种微妙的感受,亦或依赖图片去悟想另一个时空,会意存留于画间的一墨一色,一情一景,以及揣摩作者隐而不彰的心路。这一切形成印痕,铭记着儿时的绘画之爱。然而没想到梵高的画、向日葵的真迹既然那么近距离地存在着并伴左右,似乎走进便能真切地触摸到纤细的脉动,抬头即“可见光云图”啊。

    德国的吉森至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很近,乘快车4个小时即可到达。记得那年女儿带我欣然前往,郁金香已开至荼蘼。流连梵高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排队迟迟未到。望着博物馆“实”“虚”相融的银色建筑,尤其是加盖的新侧翼,从外即可观其灯火通明,人头攒动。鸽群低低飞翔,紫色的古老街道,如同遥远19世纪的风吹过。

    站在《十五朵向日葵》前似曾相识。挤密的花朵,仿佛都在孤独地呻吟。辐射的金色,挺拔的茎秆,衬着一片淡淡的柠檬黄,象征充沛的生命。而那些深浅交错的暖调,就是梵高用他对生命的热情,向观者投以友善而宽容的微笑吧。旋转的太阳之花留给世界一片灿然,而梵高的灵魂却坠落麦田的旋涡而难以自拔,惟有了却生命,才可以靠近黄色中的美艳和哀伤。自然的物象承载他年轻人生的主观情感,借助于此寓情于景。然而他追逐日光的情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英气,与希腊神话伊卡瑞斯奔日有着异途同工之妙。

    也许,只有来到这里——阿姆斯特丹,才能体味梵高的孤独与决绝。他立于时间之内,裹挟时间刺扎自身,一路行吟,与自己孤独地对话。无论《收获景象》,还是《夕阳和播种者》等多幅作品,一种破空而来的谷穗正朝着最后的成熟而绽开,背景与大地一同闪烁着紫罗兰。安静、凛冽。画面那么冷,却又那么热。他用冷色安慰孤清的心,却又渴望温暖。我以为,女儿对梵高向日葵的迷恋,不仅仅因为那个时代的情怀和见闻,还有一种动人的凄伤吧。梵高选择的孤独,竟是现代真正陌生的东西。

    那个夜晚我俩坐在街边的咖啡屋,接主人一杯HEMA(咖啡),把疲惫泡入杯中。侧目便看见墙角的黑色镶板与闪亮的铜爵,低沉的管风琴声从远处传来,美妙、浪漫、怀旧。窗外临河,凝望交错纵横的河道,蛛网般的柔情,缓缓前行的小舟,就像沉湎梵高的画中,柠檬黄的灯光映照水面,澄澈天空下落满星花。思绪便从云缝里一丝一丝地透出来。这黄和蓝、冷和暖,各自铺开又如此和谐。似乎来不及过多回味,却因为珍惜而变得恒久绵长。

    “更无杨柳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我与向日葵相亲相惜,好像一生都活在它的阳光下。明媚,闪亮,浅喜深爱。我所保存的闲散笔记、绘画,以及女儿留学的信件,书香秉性和气场满屋,它们以一种极贞静的气息,润泽着冗长的日子。我习惯在零散的生活中寻觅有关它的文字,用一根珠线连缀起来,让它闪耀岁月的光芒。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