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01 从水乡走来,他立下鸿鹄之志,心怀改天换地的理想;以诛杀同党称帝,他当乱世而傲视群雄扬名天下;在拼实力,施谋略,选将才中不及对手,他终败下阵来…… 这位乱世英雄,就是安频笔下的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汉皇陈友谅。 安频这篇洋洋万言的文章,刻画了一个血肉丰满,且具感性的陈友谅形象。这在以往的历史典籍和资料中,是没有多少描述陈友谅的具体形象的。 在有些模糊的陈友谅历史故事的前提下,作者在写作之初,做了非常充足的预备性工作。他花费大量时间和汗水,用脚步丈量历史遗迹;耗费大量心智和精力,到陈友谅曾战斗过,洒下鲜血和汗水的战场遗址,和当地老百姓深度对话,反复考察、论证,求其史实的真实性。 由此,作者系统的获得了鲜活的,丰富的第一手历史素材,开始全面而准确的描写陈友谅及其义军人物形象和其历史故事。完整的还原了陈友谅从起兵到兵败的历史全过程。 02 在引言里,作者写了陈友谅的生平及简历,称帝及被流箭射死,儿子陈理登基和出降。在这段过场的铺叙里,将读者引入烽火硝烟的历史场景中,让人穿越千年历史的天空,读后欲罢不能。 引言同时将作者发起的陈友谅研究会,极尽详细的叙写了作者及研究会员,行万里、访知情、查资料、找答案、邀座谈,以及劳心劳力、不辞辛苦的奉献精神。 作者的一份热情加万分的执著,对历史人物及监利出了个皇帝陈友谅的尊崇。挖掘其历史文化,整理历史资料档案,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值得赞赏。 特别是与人合著的《汉皇陈友谅》一书,在文学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其书填补了有关陈友谅在历史中的断代记录,较全面、全景式的将陈友谅跌宕的一生展现在读者面前。 03 名人效应可能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争抢名人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核心内容。所以,对于历史人物,陈友谅也不例外,也有多地争抢、且纷争不断,甚至延续多年。 作者在陈友谅故乡到底在何处,做了深入客观和科学的考证、研究。有根有据地确定了陈友谅是湖北监利人氏。让陈友谅这个千年名人在纷争与抢夺中得到了应有的归属,同时也得到了学术界及历史专家的充分肯定。 在考证这一历史史实中,作者还将陈氏家族的由来,追根溯源,列出详细的瓜藤图,并援引清人顾祖禹,钱谦益等写的历史资料加以佐证。 在陈友谅的故乡陈家棚,监利随岳南高速公路勘界时,当地村民说,陈家棚的陈阁墩台地下有大量古代砖瓦。 解放前土改时,村里曾挖古砖修了学校和九间仓库。这些古砖瓦形制多样,造型各异,专家根据实物认定后,确认是一处规格较高的元代宫殿遗址。 这段描写,排斥众议,拔云见日。历史性的肯定了陈友谅故乡的归宿,使名人有了一个实至名归的家乡。 04 参加红巾军是作者写陈友谅不满朝廷,揭竿而起的开始。尽管当了蝇头小吏,打死湖霸。但在元军的追杀下,他成了反骨,走上了反元的道路。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陈友谅打了几场硬仗,并与各路农民武装结盟。在历次征战中,陈友谅的野心逐渐膨胀起来。他预谋杀死了首领徐寿辉,成了实际上的老大。 行文至此,作者主要对陈友谅的个性特征,心里因素、行事作风做了细微的描写刻划。通过人物的行为举止,一个专横霸道,阴险且刚愎自用,用亲不用贤的陈友谅形象跃然纸上。 在我国古代,以弑上者为大忌。从这点上看,陈有谅失去了军心,造成军内人心惶惶。这必然会遭到部下的反抗与不满。 陈友谅从弃官,走上反骨的道路,组织指挥规模庞大的起义军。这既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从另一方面看,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也是农民起义军的劣根性使然。 这种没有大局意识,莽撞蛮干,缺少谋略的队伍,尽管取得短暂的胜利和成功,但也很难避免保持胜利果实,骄败是其必然,只是时间的问题。 05 陈友谅采石矶称帝后,拜五通神,在庙里即位。此时,陈友谅的势力达到顶峰,拥兵60万。 在这样的情势下,作者写道:他没有把握自己所拥有的优势,有勇而无谋,朱元璋却在元军面前假降。而陈友谅则公然称帝,招致元军打击,这不能不说是暴露了陈友谅的软肋。 作者在这段描写中,集中写了陈友谅胸无大志,事无谋略的观点。尽管战场形势,人气已到达巅峰,不能正确把握预判,不考虑后果,骄狂之气重,暴露目标,所以失败也是必然的。 古人云:骄兵必败。在陈友谅江东桥失利这一个段落,作者写了与朱元璋部对峙较量的过程。但陈友谅谋略逊于朱元璋,导致应天之战失败。 在这段精彩的描写中,作者将陈、朱对阵决战,描写得相当出彩。字里行间似乎听得到枪炮轰鸣,看得到硝烟弥漫。文章把双方用兵的具体细节,都交代得相当清楚,写活了传统历史题材文章。 06 江东桥之战的描写,也是为后段鄱阳湖大战埋下的伏笔。江东桥是陈友谅败走麦城的开始,作者叙写时对陈氏义军是留有怜悯之心的。但历史总归是历史,兵败主要还是其主观因素。 鄱阳湖兵败,是此文描写陈友谅的重头戏。在攻与防,勇与谋,斗心计与破谋略中,作者写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特别是写到朱元璋被包围,陈友谅杀俘;朱元璋放俘;朱致书陈劝降;陈兵归降等段落细节的描写,直到最后,写陈友谅混战中被乱箭射中身亡。 这场大战的描写,不仅写了战场的惨烈,更多的写了双方斗智斗勇,攻心与谋略,同时也写了双方用兵的策略,指挥的稳重与成熟,临阵不乱和其应变处置。从大的方面讲,写人物的智慧和能力,以及战场的统筹指挥等等。 作者在这场决定双方生死的战争中,也明确写了战争的走向,陈友谅兵败的基本成因。文中清晰的指出了陈的败局,是骄傲恃强,被朱利用等造成的,且无谋略,无胜算,只知蛮干。 这是对陈友谅义军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也是历代农民运动的主要问题症结所在。 所以,作者在这段的结尾处写道:“基于这些原因,他遭到最终覆灭也是必然的。”07 当曲终人散之后,英雄气依然在江湖的上空回荡。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他的惊天浩气、勇猛豪情,至今还留与江汉平原人民口口相传,作为谈资,为百姓茶余饭后所津津乐道。 作者这样写道:“虽然陈友谅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在江汉平原,树起了反元的一面大旗……为汉人争了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陈友谅只是划过的一颗流星。但陈友谅义军惊天地、泣鬼神之壮举,依然留在荆楚大地上,他的事迹依然印在人民心里,他的不屈之精神依然保存于他的故乡监利,让后世所景仰。 人们称他为英雄。因他是湖乡走出的豪杰,是敢于亮剑,反抗不平等,反抗压迫,反抗官僚地主阶级剥削的真豪杰,他值得家乡人民怀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