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版:文化研究

早期的洪湖教育事业
(1949年——1955年)

    湖北省沔阳专署教育科全体同志合影,程世颐(二排左五)、宋荣清(二排右三)、胡安(一排右一)、王功品(一排左一)、邵浩(一排左四)、熊咏森(二排左二)。

    沔阳专区新堤中学(新堤圣公会校址)

    □程康

    本文拟从解放前的新堤教育、解放后的教育行政机构与教育事业发展、沔阳专署师资轮训班、农村的扫盲运动、思想教育活动等部分来讲述。由于年代久远,资料缺失,想还原当年前辈们所做的工作困难重重,倍感无力,特别是1949年5月—1951年6月沔阳专署教育科这段历史,《洪湖教育志》《沔阳教育志》均无记载。好在91岁高龄的洪湖市教育界老前辈宋荣清阿姨健在,她老人家提供了珍贵的一组相片资料和回忆,是我把此文继续写下去的精神动力。

    1950年至1955年是我父亲程世颐在沔阳专署教育科、洪湖县文教科工作的日子。1956年3月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文化教育分科》的指示精神,教育科分为文化科和教育科两个科室。我把这个阶段定义为洪湖教育事业的早期阶段来研究。我们首先来看看解放前的新堤教育概况,为什么叫新堤而不叫洪湖?因为解放前没有洪湖县,叫新堤教育是历史的真实。

    一、解放前的新堤教育

    古镇新堤在清末时期属沔阳一镇,由于离县治较远,没有经馆,读书人必须到沔阳城去求学,很不方便。后来来了一个许监督,看到新堤没有学校,动员沔阳州教谕傅卓然捐资,便办起了一所“江峰书院”。办学初期影响不大,很少有人把孩子送去上学,许监督为了吸引人们上学,就以发“奖金”“升官”来吸引有志青年攻读诗书。

    戊戌变法后,科举制度被废除,江峰书院也随之改为“江峰小学”。同一时期西方加强了对中国人民的奴化教育,以新堤圣公会出面纠集封建势力,在新堤办起一所“新民小学”,圣公会会长傅日斋兼任校长。后来在新堤地区又相继办起了“南方高等小学”和“女子学校”(据1921年出版之《湖北通志》卷十六记载,“新堤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邑绅建设。宣统二年,将学生合并城内高等小学堂停办。”)。从这些学校的学生出生来看,差不多全是新堤地区的“书香门弟,士大夫阶级的子弟”,“南方高等小学”的80个学生中大部分是士大夫阶级的子弟,余下的几人,也是中产阶级的子弟。由于时局动荡,“南方高等小学”和“女子学校”都是办办停停。

    辛亥革命后,古镇新堤又增添两所学校,商业学校和天主教堂小学。

    1927年,刘楚玉任沔阳教育局长,他委任王粟滨为新堤高等小学校长。

    据1934年七月出版的《湖北县政概况》载:“沔阳县私立小学设在第五区新堤的有两所,一为私立江峰小学,二为私立新民小学。”笔者考证应为三所,还有一所私立普善堂小学。

    新堤新民小学。新堤新民小学是一所私立小学,校址设新堤夹街头育婴堂,系圣公会所办。始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内办三班,分6级,学生47名,男教员1人,女教员3名,经费由圣公总会月给洋120元,沔阳县政府并未补助,该校创办有39年之悠久历史,(1934年六月十四日湖北省教育厅视察报告载)该校始办之情况,无原始档案可查,按上文推算应为清光绪二十一年,新堤沦陷时该校停办。1946年复办时,校长为胡德邻,解放后停办。

    江峰小学。1915年,沔阳县府因经济困难,县立新堤小学停办。高椈香老先生倡议,用少数富户捐款和缴纳商埠税的办法,筹措资金,在原南方小学堂旧址开办了私立江峰小学。1934年,省厅曾派员专往该校视察,据视察报告载:“私立江峰小学第一部(西来庵),内办4班,高初各年级均有,计学生170名;第二部(设新堤慈善会内、东岸后衙文昌阁刘家祠堂),内办初级1班,学生40名。”新堤沦陷时,该校曾一度停办。1946年复办时,校长为陈醒吾,继任徐怀仁。新堤解放时停办。

    普善堂小学。1934年,由新堤普善堂办“私立普善堂小学”1所,内设初小1班,学生50余名,校址在新堤东岸后街。

    新堤公立第一完全小学。创办于1939年秋,校址在新堤西岸正街金庭宫(原江西会馆),陈树山任校长。1943年2月将校名改为沔南县立第一小学校。1945年由沔阳县政府接管更名为新堤镇第三中心国民学校。1950年,学校改为沔阳师范附属小学。1951年学校迁至西岸正街雷家民房,1954年改名为新堤建设街小学,1973年又改名为新堤镇第四小学。

    新堤公立第二完全小学。创办于1939年7月,校址在新堤镇西岸瞎神庙和育婴堂,校长程自修。1943年改名为沔南县立新堤第二完全小学。1945年改校名为沔阳县新堤镇第二中心国民学校,学校迁至中正街胡桂庭房产内,1949年5月,人民政府接管,秋季改校名为新堤镇第二小学,1955年改名为新堤镇解放街小学,1974年改校名为洪湖县新堤镇第二小学。

    新堤公立第三完全小学。创办于1929年,校址在新堤东岸正街老当铺,校长王绍舜。民国十八年湖北省教育厅为扩充省立初级小学,在东岸正街刘家祠堂设立“省立沔阳第三初级小学”,1934年5月,省教育厅官员来新堤视察,9月并入沔阳县立新堤小学,新堤被日军侵占后,改校名为沔南县立第三完全小学。抗战后,1945年秋,学校易名为沔阳县新堤第一中心国民学校,迁文昌阁(今新堤一小宿舍区)。新堤和平解放后,改为新堤市第一小学,1955年叫新堤镇民主街小学,1974年易名为新堤镇第一小学。

    抗日战争时期,新堤沦陷,原有的学校全部解散。1940年夏,日本人纠集汉奸、流氓、地主等组成维持会,设有教育股,为了对新堤市民进行奴化教育,灌输“大东亚共荣圈”的侵略政策,企图从精神上麻醉人们。日本人主导在新堤办起了三所小学,分别命名为一小(新堤文昌阁)、二小(新堤万家巷)、三小(新堤东林宫),共有1500名学生。第二年又开办了一所“新堤公立中学”(新堤杨家祠堂),校长由当时的汉奸、维持会长胡桂廷担任,有在校学生50名。所有学校均开设了日文课,并且规定学生日文考不及格不能升学。

    新堤公立中学在1943年改为沔南县立中学,由沔南县政府筹备处处长雷筱圃兼任校长。2月汪伪政府将沔阳分为沔南、沔北两县,沔南县正式成立,新堤为第一区(珂里湾为二区、峰口为三区、府场为四区),将上述3所小学改为沔南县第一、二、三小学,并在一区内设初小学12所,这时的沔南县共有32所小学。

    1943年2月,新堤万佛寺佛教分会主任光武法师(中国人),以为日寇效劳为宗旨,在新堤中央市场楼上开办私立万佛寺日语学校,在校学生60名,专门培养熟练掌握日语的学生。

    1945年日本人投降,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接管了原有的中、小学,并将“新堤公立中学”改为“沔阳第二中学”,由新堤八大柱头之一的熊贤金任校长。

    1945年秋,新堤“私立江峰小学”“私立新民小学”恢复(两校于1939年新堤沦陷后停办)。1948年8月,“私立豫章小学”在新堤东岸万寿宫开办,校长熊贤旌。同年,湖南同乡会在湖南会馆创办新堤楚南小学,校长江印壁。1953年,楚南小学合并于新堤镇第一小学。

    1946年7月,吴全权任沔阳教育科长,1947年3月任沔阳二中校长。后来他为新堤和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就是新中国成立前,古镇新堤教育概况。也可说是洪湖建县之前的教育概况。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沔阳专署教育科、以及后来的洪湖县文教科一班人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爱党、爱国、爱岗敬业,把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献给了他们热爱的洪湖文化教育事业。

    二、解放后的教育行政机构与教育事业发展

    1949年5月新堤和平解放后,沔阳专署设在新堤。沔阳专署统管文化教育的机构是教育科。教育科科长为邵浩,王功品任湖北省立沔阳师范学校校长,胡安任专署师资轮训班副主任(无正职),程世颐任第一区队区队长(新堤)兼政治理论辅导员,宋荣清任第三区队区队长,罗德钊任副区队长。

    以上这些洪湖建县以前教育行政部门的史料,都是现年91岁高龄的宋荣清阿姨回忆的,现有资料上均无记载,可以说相当珍贵。宋阿姨讲:90年代初,修《洪湖教育志》的同志找到她,叫她写些洪湖早期文化教育战线的回忆文章,由于她老人家身体欠佳,所以没有应允来人的请求。

    据《洪湖教育志》记载:1951年6月建立洪湖县,县人民政府设立文教科,配督学、科员、会计各1人。县辖7个行政区,设7个学区,各配文教助理员1名。区中心小学校长协助区文教助理员管理全区教育工作。1955年12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文教科仍属县人民委员会的常设机构。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洪湖市组织史资料》记载:建县初期(1951.6—1955.12),历任县教育行政机构负责人、文教科科长,胡安在1951.6—1952.1是副科长,当时洪湖县文教科无正职科长,副科长程世颐(1952.10—1955.12),程世颐在1951年6月建县时还担任过新堤镇文教助理员。第一副科长李循一(1953.8—1956.3)。

    1953年8月,胡安调任洪湖县民政科任科长,1955年12月程世颐因病调任洪湖县文化馆任馆长。李循一继续留任第一副科长。

    在早期教育科领导岗位上程世颐工作时间是最长的,共5年,所以说他老人家领导参与了洪湖市早期文教工作的全过程(1950年—1955年)。胡安是3年(1950年—1953年)。李循一副科长也是3年(1953年—1956年)。

    笔者研究发现,解放后的沔阳专署教育科和建县后的洪湖县文教科,至1956年春文教分科止。教育科的主要工作职责是:接管和恢复教育,包括接收处理美国和其他外国津贴小学、初等学校收归人民所有。职掌督导所属中小学,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实施国家颁布的教学计划,组织中小学教师经常性的开展政治学习,寒暑假期间开展小学教师的讲习活动。考核、培训教师,开展职工与农民的扫盲工作,掌管学校的扩充与调整,人事的配备与更选,管理使用教育经费等。县以下的区、镇文教助理员管理所属之学校教育工作,并以完小为中心,建立辅导学区,管理乡村小学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学习。

    1949年新堤和平解放后,沔阳专署教育科立马接管了原沔阳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改校名为新堤中学,同时接管新堤三所公立小学,亦属沔阳专署直接领导。8月沔阳专署教育科在新堤举办暑期讲习会,所辖各县中小学教师300余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蒲圻迁往新堤,原沔阳县立第二初级中学改名为沔阳师范学校初中部。11月襄南公学从嘉鱼重返新堤。也是在11月成立了新民主义青年团新堤地区教育战线总支部,下属沔阳师范、新堤中学、小学等4个团支部。

    1950年1月,沔阳师范初中部改为沔阳专区新堤中学,校址在新堤圣公会。8月,全行署教师齐集新堤镇,参加沔阳专署举办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会,学习土改政策,专署要求教师站稳立场,为土地改革运动服务。9月,创立新堤职工子弟小学,校址在湖南会馆。1953年,新堤职工子弟小学与新堤镇第二小学合并。同年秋,私立新堤豫章小学和私立新堤楚南小学(新堤东岸杨泗庙)合并,名为豫南小学,设在柏枝村大庙,校长杨叔雄。

    1952年2月,全县取消乡小和完全小学的名称。改完小为“中心小学”,乡小为一般小学。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任务是:一方面恢复和整顿国民党旧政府遗留下来的烂摊子;另一方面根据当时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情况,尽快地发展小学教育,让广大劳动人民的子弟迅速得到入学的机会,并为中等教育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完成这一任务,中央提出“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事业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的方针。这一方针政策的执行,使广大工农群众的子弟得到了上学学文化的机会,使学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出现了繁荣发展的局面。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949年到洪湖县成立的第二年(1952年),小学由11所学校、2289名学生、130名教职员工增加到了141所学校、859个班、28019名学生、1530名教职员工;中等教育依然保持原有两所,而班数、学生人数都大有增加。洪湖师范,由6个班、240名学生、20名教职员工,增加到8个班、384名学生、30余名教职员工。新堤中学(解放前叫沔阳第二中学),由5个班,156名学生、27名教职员工,增加到9个班,470名学生,39名教职员工。       (待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