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江津书会

文学在思考什么

    □吴丹

    初读李修文的《每次醒来,你都不在》,我蓦然发现,散文还可以这样出乎意料,峰回路转。反复读了数遍,读出了声音,才发觉,这篇散文的魅力,不仅仅在此,它还可以发人深思、令人顿悟、让人回味。

    多年前,我以为的散文,是一眼就看穿了尽头的风景,是语音优美,形散而神不散的文本。“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每次醒来,你都不在》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开始的时候,我确实不知道作者的意图,猜不透他想传达一种什么含义。在我反复通读数遍后,我似乎明了,这滚滚红尘,谁会去关注一个靠打零工而谋生的、40多岁中年男人的内心。

    这世间万物,瞬息变化,而人的活动,总是在吃饭,与忙着赚吃饭的钱之间游走,谁会有闲情逸致,去关心一个社会最低层人的悲喜。他哭了,或是他笑了,又能在社会上,掀起多大的波浪。

    毫无疑问,文学会关注。

    这个40多岁中年男人的那句“每次醒来,你都不在”,折射出了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是我们都喜闻乐见,却置若罔闻的。而文学就要引发思考,引起共鸣,让人意犹未尽。

    “当他坐下,身体便开始焦灼地扭动,似乎随时都在准备起身走人,他的眼神忧惧,总是心神不宁地往四处看;当他跟我进书房找书,一路上他不是碰翻桌子上的茶杯,就是裤兜里的钥匙三番五次掉落在地。”这段细节描写,写出了老路的窘迫与慌张,人生的不顺与挫折,让他对生活无所适从,“急病乱投医”什么活都干,那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活着吗?活着的意义又是为了什么呢?

    一个读过很多书的老路,可以随手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古诗的老路,排遣的方式,不过是写写画画,如果是没有读过书的社会最底层的人呢?他们排遣的方式将会是什么?会不会感觉社会不公,从而对社会产生了报复心理?这样的一群人,不应该受到关注和关心吗?

    谁能想到,到了文末,老路不仅事业不顺,生活不顺,家庭不顺,还需要面对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苦。为什么“每次醒来,你都不在”老路不再写了?那是他内心深处,最柔软、最脆弱、最悲伤的一处僻静之地,碰不得,一碰就绝望到无法自制。

    “每次醒来,你都不在”,如此煽情的言语,不是老路想起了哪个女人,而是老路对他的儿子想爱,却无法再给予的爱。

    当今社会,繁重的工作压力,让男人在事业上闯荡与承担,大部分时间都给了工作,而孩子则丢给了年迈的父母,以及同样需要工作的妻子,一个父亲,到底又有多少时间可以给予他的孩子?都说,一个中年男人的时间花在哪里,他的心与成功就在哪里。那,在这社会上,无数家庭中的孩子呢?他们的父亲还有很多机会可以给予爱,却是同样也无法给予。

    我默默地关上办公室的电脑,想起无数个中午,我因时间有限,无法回家,我的丈夫同样因为工作繁忙也无法回家,只留家里与我父母“斗智斗勇”、把家里弄得一地鸡毛的两个儿子。我要回家,趁现在,立刻、马上,赶去送给我的孩子们母爱,迫不及待。

    我想,文学的魅力大概就是如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