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4版:楚韵荆州

二十四节气与荆州习俗①
立春:春回沃土开新宇

    □张卫平

    编者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中国古代先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节气的更替,产生了不同的习俗,位于长江中游的荆州,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二十四节气民间风俗文化,成为城市的非物质历史遗存和悠久的城市记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荆州城市精神内核的塑造。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它记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历史的演进历程。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不可再生,一旦失去,将无法挽回。传统文化的消亡,丧失历史的记忆,会大大削弱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在更深层次影响经济社会的进步与和谐发展。今天,在加快建设江汉平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进程中,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发展的自信和动力,为荆州跨越赶超贡献文化的力量。

    从即日起,本报开设“二十四节气与荆州习俗”专栏,聘请荆州楚文化研究学者张卫平先生,搜罗万象,爬梳剔抉,去粗存精,为读者全方位展现、解读二十四节气与荆州习俗。

    楚江郢雪育新芽,万户春联映彩霞。喜得东风时节换,诗情无限到梅花。萧萧寒风之中,腊梅悄然伸出新蕊,拱落残雪,与古城门上艳艳的春联、护城河边青青的新柳,交相辉映。哦,春天来了。

    “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立春就是春天的开始。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据《孝经纬》记载:“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按照公历计算,每年的二月三日、四日或五日就是立春日。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是意义非凡的重大节日。古时又称立春节、正月节、岁始、改岁,等等。开始,立春就是春节,后来国民政府于1913年明确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因此,历来有“新春大似年”之说。从民俗学的角度来讲,历朝历代在祭祀活动中,逐渐形成“迎春”“鞭春”“咬春”等习俗。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正如荆州民谚所说,立春意味着一年的农事活动开始了。据《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自西周开始,每到立春日,官府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于是,就有了“一年之际在于春”的谚语。

    3000多年来,我国在历史演变与传承中逐渐形成比较固定的迎春习俗。据《沙市市志》记载,在明朝时期,荆州在立春之日都要燃烛焚香,行礼如仪,迎接春天的到来。荆州市民俗专家徐风诚认为,插“春幡”,戴“春胜”,鞭“春牛”,吃“春卷”,是荆州最普遍的习俗活动。

    插“春幡”的习俗各地都有,春幡以方胜、蝶结、流苏彩结组而成,明代《萝轩变古笺谱》里有花枝挂春幡图。据说,北宋文学家苏轼特别喜欢使用“私人订制”的春幡,常在立春日头插春幡走亲戚。荆州人则于立春日将彩纸和彩绸制成小旗,插在头巾或门上,象征春天来临,谓之插“春幡”。

    “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从《荆楚岁时记》记载中可见,立春这天,荆州人常用“五色绸”剪成燕子形状,贴上“宜春”两字,或用彩纸、彩绸剪叠成春燕、春蝶等形状,戴在头上迎接春天,叫做戴“春胜”。

    其实,立春中荆楚最为重要的民俗是“打春”,史书中称为“鞭春”。“打春”习俗源自西周宫廷,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了《土牛经》后,鞭土牛风俗更是广为传播。至明清时期,“鞭春”活动更加隆重广泛,蔚然成风。

    “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西周时期官府都要组织“鞭春”活动,即用特制的鞭子把专门制作的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以抢得牛头为吉利。人们纷纷把打碎的泥塑春牛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县太爷鞭牛,老百姓兜土。”明清时期,每逢立春,江陵县令就会前往事先设置的牛亭和土牛台,举行打春仪式。常常是县令执彩杖击打土牛,围观民众则争抢春牛身上掉下的土块和谷粒,希冀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唐代诗人杜甫《立春》诗说的是立春之日吃”生菜“。不过,这里的”生菜“是指韭菜。据明朝冯应京所撰的《月令广义》记载:“唐人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可见,当时人们“咬春”咬的就是“春盘”。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也许是中国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都吃不饱肚子,所以但凡节日都要落脚到“吃”上来。立春,当然也不会例外。所以,才有了“咬春”之俗。根据荆楚古俗,“咬春”不是如同北方吃萝卜,而是吃春卷和春饼。

    春卷这道荆楚特色名菜,是从古时“五辛盘”演变而来。《岁时广记》记载:“古俗于立春日,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为食,取迎春之意,称为春盘。”当时,春盘也叫“五辛盘”,用了五种辛辣的蔬菜,即:大蒜、小蒜、韭菜、云苔、胡荽。后来,春卷经过改良,不再使用辛辣蔬菜,改用芹菜、韭黄、笋子等组成,取勤劳、长久、兴旺之意,称为三丝春卷,成为荆州春节宴席上必备的时令佳肴。

    相传,古时有位僧人云游到了江陵城,住在一座小庙里。庙旁有一家小饭馆,僧人晚上正在打坐念经,忽闻隔壁传来阵阵香味。原来,厨师正在为立春日烹制春卷。僧人在美味佳肴诱惑下,哪里还管那些清规戒律,跳墙到饭馆里饱餐了一顿。后来,僧人跳墙寻春卷的故事就流传开了。对此,有人赋诗曰,“春到江陵卷异香,无怪高僧跳高墙”。于是,凡有人到江陵都要品尝春卷,以领略高僧跳墙寻美食的滋味。

    在荆州,除了立春之日吃三丝春卷的习俗外,还要吃“春饼”。《岁时广记》记载:“立春日,食芦服、春饼、生菜,号春饼。”相传,东汉时期中原一带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庶民百姓,都在立春前后亲友相聚时吃春饼,以示迎新。《荆楚岁时记》中也有“亲朋会宴啗春饼,生菜贴宜春”的记载。

    春潮起,诗兴涌。“咬春”,就是为了品尝春天的味道,迎接新春的到来。这里,让我们用一副春联结束这篇短文吧!

    春胜打春牛,春回沃土开新宇;楚辞吟楚邑,楚舞长龙唱大风。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