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4版:文学副刊

内荆河畔是家乡
——荒湖与黄歇口的历史渊源

    □徐进

    【题记】

    内荆河从楚都一路向东,流向富庶的监利西北部,挽住了湖乡荒湖与黄歇口。

    楚文化播撒的种子,在这里生长不屈之魂灵,辽阔古云梦之上,富足天下,稻香鱼肥是引以为傲的理由;满目翠绿,清风拂面,康养是其留下的美名。

    内荆河畔,悠长的渔歌号子与金色的田野,将这里写意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

    0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在远古时期的江汉,可谓是一片白水茫茫。经过洪水经年冲刷,云梦古泽在江汉大地,留下了星罗棋布的大小水泊,这就是著名的江汉湖群。

    内荆河,古称夏水,自西向东横贯江汉平原腹地。内荆河北支在监利市西北湖乡余埠区(现为黄歇口镇)董家台附近拐了一个大弯。屈原大夫在此读史著文,静思国之未来。这也就是著名的古容城八景之一,离湖读骚所在地。

    屈原大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深深的影响了中华后世子民。在关乎国之存亡的大事大非问题上,为后世留下爱国且宝贵的精神遗产。

    内荆河静静的流淌了千年,它承载了千年的楚文化,也烙上了屈子忧国忧民之楚魂。

    时间在流逝,内荆河默默记录着历史。1957年底,解放后湖北省头号水利工程内荆河整治项目,即四湖总干渠疏挖接近尾声。

    随着国家垦荒开发的进一步深入,也因四湖总干渠通水,内荆河沿线众多湖泊水量快速减少,以致干涸,大片湖荒沼泽亟待开发。余埠区荒湖、鳖王湖地区被省农垦厅列为垦荒开发计划。

    随着省农垦厅领导一声:湖北省国营荒湖机械农场成立了。这宏亮的声音,如襁褓中新生的婴儿,荒湖农场迎着灿烂的朝霞,应运而生了。

    02

    荒湖农场得到批复,只是成立了党委,并没有明确划定场区版图。这时,农场党委向县委写报告,申请将余埠区黄歇口集镇设为农场场部。

    对于这一动议,当时可能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是有集镇做依托,机关有地方办公,后

    勤保障跟得上;二是如果机关设到黄歇口,农场范围会划得广一些。这样,余埠区东部及北部可能会全部纳入。

    对于农场的这个设想,余埠区是绝对不会同意的。荒湖农场的设立,县委明确决定农场是以余埠区划出的土地为主,农场的到来,区委的心情是很复杂的。

    区委得知这一消息后,连夜召开区委会商讨对策。会议认为,荒湖抢地盘可能会造成余埠区撤销,过去柳关区就是例证。因瞿家湾划洪湖县,后来,县委将柳关区撤销并入毛市区。

    于是,余埠区委经过集思广益,问计于民,与地方贤达反复论证。区委形成决议后,由当时的区委书记拍板,机关从余埠街镇迅速迁入黄歇口。

    迁入黄歇口后,由于集镇太小,办公地点少,不能满足区直企事业单位办公,只能边工作,边建设。区直企事业单位分时段慢慢搬迁,到1962年年底才陆续从余埠老街迁完。

    当然,从现在来看这也是受当时的时代因素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普遍较排斥农场这一体制,认为是抢了本地地盘和资源。

    余埠区委机关迁黄歇口,荒湖农场抢占黄歇口也成了泡影。农场场域划定后,场部机关无奈只能设到湖中央,一个叫毫口的地方。场域版图也只限于余埠区北部及西部一部分,农场85%的国土面积由余埠区划入。

    荒湖农场在1957年前,人口稀少,是余埠区的偏远湖乡。在这块土地上,有两个较大的湖泊,其余均为沼泽。湖泊中一个叫荒湖,另一个叫鳖王湖,荒湖之名由此而来。

    古时,荒湖地方水患频仍,流水口多,陆地面积少。渔民及地方人常年在流水口,下花蓝籇子来捕鱼。久之即约定成俗,人们便将此地叫籇口,后来将籇口读写成了毫口。

    03

    农场建场初始,干部职工住茅屋,吃干粮,开河疏沟,平整土地。白手起家,条件异常艰苦。

    尽管农场与余埠区有些不愉快,但都是吃的内荆河水,原来都是一家人、亲兄弟。区委对农场的帮助也很大,尽管区委既要吃饭又要搞建设,但是只要农场有需求,则是尽全

    力支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

    万事开头难,农场初期什么都缺。区委组织区直部门对口支援,如商业服务业的粮食、供销、食品、饮食、理发等行业;工业及手工业的铁器,木工、竹篾器、服装等企业;包括蔬菜的供应,都是尽力支援。

    余埠街镇,当时是余埠区最大的集镇,距荒湖农场毫口最近,只有五公里不到。余埠街镇成了荒湖农场的后方基地。农场各单位采购物资,农工购物,消费,采买蔬菜都会到余埠街镇去。这里物资较为充裕,为农场建场初期提供了后勤保障。

    荒湖建场首个水利工程,是疏挖荒湖中心干渠,疏通泄掉残余的湖泊积水。这个工程与四湖总干渠交汇,还要配套修涵闸。

    干流要穿越余埠区陈沱公社,开挖牵涉陈沱之孙小、大李大队农田。区委得知后,迅速协调组织并成立指挥部,配合农场搞好规划及拆迁等工作。保证了荒湖干渠疏挖及涵闸的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

    1958年荒湖农场实行公社化。余埠区部分区域划给了农场管理。

    后来恢复原建制时,有些大队因水系问题,更便于协调管理,没有回归余埠区。比如董家台、北青阳垸等,在县委的协调下,这些单位都归农场代管,仍为集体单位,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转为农场全民所有制。

    对于行政管辖范围的一再缩小与丢失,区委是有些意见的。最后,区委通过讨论学习,及时领会了上级的工作意图和规划部署,还是服从了县委工作大局。

    董家台临四湖河边有块土地,以前归余埠区管辖。荒湖要在此建泵站,解决抗旱排涝和汛期渍水的问题。

    还有荒湖在四湖河边没有码头,为方便运输物质,船舶停靠,场里要修建码头的问题。

    荒湖对县委提的要求是将此地划归场里管辖,农场必须要有一个水运出口。

    余埠区在荒湖农场的建设中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无条件服从县委的决定,支持和协调农场做好了这些工作。

    04

    1971年春,余埠区农机站购进一批“东方红”拖拉机,响应党中央“1980年实现农业机

    械化”的号召。

    农场得知消息后,迅速组织专业农机人员,前来帮助培训指导,手把手的教会了拖拉机手各项实用技能。使农机站工作迅速打开局面,拖拉机手很快在农业生产中大显身手,解决了“双抢”中的农事。

    余埠区因地处湖区,是监利县两个纯水稻地区之一,不产麦子。荒湖农场因农工来自全国各地,农业作物是水稻,小麦,棉花各占三分之一。除了完成国家粮食生产仼务外,还要兼顾农工的饮食习惯。

    因周边乡镇只农场有面粉供应,区委考虑群众需求,需要一定的面粉。与农场协调置换一些面粉,满足居民、农户的需求。农场热情支持区委的工作,及时给予调拔解决。

    1960年代,余埠区黄歇中学是县内为数不多办高中的中学。荒湖农场升高中的子弟,被分片划归到黄歇中学读高中。区委要求区文卫组协调做好荒湖学生住读的问题,给予特殊的关照。对区委这一特殊的关照,农场文教部门代表场党委给区委和黄歇中学送来锦旗,表示衷心的感谢。

    每年的“七一”“十一”等大型节庆,农场与区委都要联合组织一些文体活动。比如篮球赛、联谊会等,既是联络感情,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也是兄弟区场之间的互动,增加了双方的信任,同时又活跃了节日气氛,加强了双方感情的基础。

    05

    一晃农场走过了65个春秋,荒湖农场与黄歇口镇兄弟之间的情谊日渐滋长。相处在内荆河边,同吃一河之水,共奔小康之路。是场镇人民的心声,也是一脉相承的兄弟情谊。

    离湖读骚屈子赋,隐水静思黄歇辞。内荆河是一部史书,记录着江汉大地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荒湖、黄歇口这一对兄弟场镇的历史变化。见证了人民安居乐业,发愤图强的精神风貌和不屈作为。

    内荆河水向东流过,挽起秀美的湖乡。东方的天空下,内荆河泛着五色的霞光,一路向东,流向远方……

    (本文中的历史素材,由曾在荒湖、余埠区工作过的老干部、老同志、老垦荒队员提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