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书香荆州

感念鲜为人知的风云历史
——读抗战小说《巾帼悲情》有感

    □ 吴超

    “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读罢小说《巾帼悲情》,感受草原之美,沁人心脾。作者站在苍茫的草原大地上,观望风中挺拔的劲草,他既沉醉于草原独有的芳香,又将思维跨过历史的硝烟,重归那片风云涌动的战场。

    此刻,“奇诺敏身穿将军服,佩戴少将军衔,腰别勃朗宁手枪,足蹬齐膝马靴,全副武装,英气逼人”,她带领万千英勇将士,与敌寇展开殊死搏斗。这位抗日女英雄的形象贯穿全书的主体部分,在作者笔下犹如活过来一般,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作者出生于江南水乡,在塞北山城工作近20载,在内蒙古边疆生活的时间仅有8年。通过本文的一字一句可以看出,作者对草原的情有独钟,有豪迈的风土人情,有祥和的风景之美,亦有那段鲜为人知的风云历史。草原之所以能够留住作者的思绪,自然有它独有的魅力。

    因为热爱,所以付出。文中详细讲述了内蒙古民族的特色风俗,如官府编配、祭拜仪式、岩茶文化、着装寓意等,既体现了作者多年从事业务工作的缜密文风,也让人感受到并叹服于作者撰写此书花费的巨大心血。

    因为热爱,所以付出。文中既刻画了草原将士的勇敢威猛,也不乏中华儿女的侠骨柔情,文笔之细腻,细节之生动,足以让人误以为作者本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作家。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生于动荡的战争年代,无论是长城内外,还是内蒙古边疆,任何华夏子孙都无法置之度外。面对敌寇入侵、国权凌夷,女司令奇诺敏向万千将士发令:“衅将不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可耻,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吾辈应马革裹尸,唯一死以报国救民……”语言慷慨激昂、令人热血贲张。

    抗战胜利,日寇投降,举国欢庆之时,奇诺敏又不免追忆陈年往事,“她用冷峻和刚毅作为盔甲,把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却不想,真豪杰未必无情,坚强的外表下面仍然跳动着一颗多愁善感的心”。那些亲人的离世、革命战友的颠沛流离、抗战的辛劳,如同藏匿在内心深处的“录像”般接连浮现,再坚硬的外壳也难以抵挡,让她不禁潸然泪下。

    令人悲愤的是,奇诺敏还未来得及享受抗战胜利的喜悦,还未抽身安抚多年的疲惫,还未尽到为母之责,却遭遇小人加害,一代抗日女英雄的传奇故事,在她年仅32岁那年就此陨落,英雄之子奇慕轩10岁那年,便英年早逝。读到此处,内心思绪万千、五味杂陈,愤懑的感觉难以言表。书名《巾帼悲情》也预示着,故事注定是悲痛的结局。

    “生逢乱世历风霜,铁马冰河为救亡。玉手纤纤枪杆握,丹心烁烁我旗扬。”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遍布华夏民族的每一寸的热土,他们本是一代天之骄子,却选择用鲜血和生命换回和平盛世。作为后来者,我们无以回报,唯有去探寻和回望那些英雄足迹,将革命的精神代代延续、传承不息,自觉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