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张卫平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秋天,本身就是一首诗歌。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一诗,从处暑物候现象切入,写得生动有趣。如同所有节气一样,古人将处暑也分为三候,即:“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处暑日一到,老鹰便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也开始凋零,稻类作物开始成熟。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南京气象学院教授冯秀藻对处暑的解读是,“处暑表示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快要‘躲藏’起来了。”处暑,七月中。《礼记正义》中说:“谓之处暑者,谓暑既将退伏而潜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暑的到来,表示炎热的天气即将过去,暑气也将于处暑期间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将逐渐下降。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这不正是秋雨与其他季节的雨水不一样的地方吗?秋意,正在处暑节气中悄然渗入渐凉的秋风秋雨之中。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与祭祖与迎秋有关。旧时,民间从农历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渡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渡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七月半,其实就是中元节,也称为鬼节,就是中国祭祖的节日。在古代,祭祀祖先主要有两种方式,即家祭和墓祭。家祭,就是在家中或在祠堂内祭祀,为祖先烧香、上供,合家叩拜祖先;墓祭,则是赴墓地上坟、上供、烧香,祭祀以故先人。史志资料显示,旧时荆州百姓家里过“七月半”,祭祀祖先,要焚烧封包、纸扎,藉以超度祖先亡灵,以保佑子孙后代兴旺发达,清吉平安。荆州人对七月祭祖向来十分重视,家家都要烧香燃烛,设宴接祖。 民谚云:“三月清明把墓扫,七月半来烧袱包。”袱包,是用纸包封纸钱、冥钱,上写列祖姓名,于傍晚时焚祭,谓“烧袱包”。在荆楚,七月初十、十二两日为新亡人烧纸,十四、十五两日为旧亡人烧纸。监利、洪湖等地百姓过“七月半”,出嫁妇女,必于此日回娘家省亲祭祖,即便远嫁外地的妇女,也大都在七月十五日前赶回来,与家人一起追悼祖先,被视为不忘本之一举。 中元节,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共同组成中华民族传统祭祖大节。《月令》中曰:孟秋“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文史专家认为,中元节源于上古时期的“七月秋尝”。战国时期,楚国将“七月秋尝”中的祭祖、尝新、聚宴、迎拜刑杀之神四项活动,与传流时间更久远的七月十五“跳月”相结合,将岁时活动升华成为节日。《中华全国风俗志》引用古人诗文,说明中元祭鬼渊源于楚人的祭“国殇”和礼“魂”。《楚国风俗志》中也说,原生型的中元节产生于楚国,是带有浓厚的南方文化色彩、符合南方民族的文化、民俗及心理传统和需要的一个节日。不过,非常遗憾的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元节”,并非荆州而是香港特区申报的。 “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从《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来看,作为中元节重要活动的盂兰盆会,不但历史悠久,也源于荆州。对此,《楚国风俗志》里非常明确地说,“构成后世中元节重要活动内容的盂兰盆斋,兴起于南朝梁时的荆州”。传说,释迦弟子目连见其母在地狱倒悬,求佛超度,释迦要他在七月十五日备百味果食,供养十方僧众,使其母解脱。于是,就形成了盂兰盆会。 中元节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活动——追祭先祖、祈福消灾的放河灯活动。放河灯,是我国传统习俗,是人们表达孝道和亲情与祈福消灾愿望的民俗活动,广泛地流传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特别是监利、洪湖和石首等县市。放河灯习俗,由来已久,宋代《梦粱录》就有七月十五日“放江灯万盏”的记载。据《京都风俗志》记载,中元节时“市中买各种花灯,皆以纸作莲瓣攒成,总谓之莲花灯,亦有卖带梗荷叶者,谓之荷叶灯。晚间,小儿三五成群,各举莲花荷叶之灯,绕巷高声云:‘莲花灯,莲花灯,今天点了明天扔。’或以短香遍粘蒿上,或以大茄满插短香,谓之蒿子灯、茄子灯等名目”。在监利,中元节放河灯习俗是先民们原始崇拜和向河神祈求平安,以及在江水湖泊里进行生产、生活时形成的习俗,现已演变成为民间娱乐活动并已列入“非遗”目录。 处暑这个节气,与其它节气相比,似乎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因为,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一个夏秋转换的节气。 “残暑昼犹长,早凉秋尚嫩。”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处暑时节,夏季余温仍在。肆虐的“秋老虎”,让人在感受到丝丝秋凉的同时,仍被迫与迟迟不愿退去的高温天为伍。不过,处暑已经到来,秋凉还会远吗? 傍晚,登上蜿蜒的荆江大堤远眺,秋光清浅,秋明空旷。秋色中,浩荡的荆江与辽阔的天穹浑然一体,让人在渔舟唱晚的诗意中,感受到唐代诗人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