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文化荆州

狮子山——人文始祖留胜迹

    狮子山,又名白螺矶,《水经注》称之为忌置山。有人考证,屈原在《哀郢》中称之为大坟,位于监南白螺镇长江之滨。狮子山海拔高59米,面积0.16平方公里,可气宇不凡。它伫立大江之滨,俯视八百里洞庭和浩浩荡荡的长江。狮子山的山势西高东低,形如雄狮,狮子山因此而得名。狮子山西侧主峰奇石突兀,悬崖峭壁,如雄狮引颈长啸;东侧二峰蜿蜒迤逦,如狮身半蹲半卧;山上茅草丛生,如狮子鬃立毛竦,浑然天成。白螺矶与湖南道仁矶隔江对峙,互为犄角,锁住长江和洞庭湖的咽喉,形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狮子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首先是“轩井流霞”被列入监利“容城八景”之一。据清同治《监利县志》记载:“狮子山上……有轩辕井,相传轩辕黄帝游乐洞庭曾憩此”。传说黄帝见这里山明水秀,松青鹤舞,认为是神奇宝地,令人在此掘井炼丹。年长日久,所掘井水呈红色、像霞光流动,长年不涸,这一神奇景观,被称之为“轩井流霞”。还有一个版本的传说是:轩辕黄帝在阪泉战败蚩尤后,蚩尤南逃至狮子山,黄帝与蚩尤在狮子山这场最后的决战中战胜蚩尤。但黄帝的不少兵将和民众,在蚩尤布下的毒雾阵中中毒,黄帝按九天玄女的嘱咐,在狮子山腰用宝剑掘成一口水井,炼丹制药,解救受毒军民。这口井传世以来,每当晚霞投映井中,似有万道霞光流动,蔚为奇观,人们称之为“轩井流霞”。

    其次是“石镜”卜岁。据清同治《监利县志》记载:狮子山矶下有一块长宽见方的大石,名为“镜石”,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当地的习俗用此石预测当年的收成。如“石镜”明亮晶莹,则为“大有之年”,否则就是“歉收之年”。

    三是考古遗址。1984年文物普查时,在狮子山发现了一处距今约4000年至46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从试掘的20平方米面积中,出土物有石器:石斧、石铲、石锛、石球、石镞等,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灰陶居多,陶器纹饰有指窝纹、弦纹、堆纹、篮纹、绳纹及镂孔,器形有鼎、瓮、豆、盆、杯、鬲、小动物;还有较多的马牙、鱼骨骸。出土文物中重要的是镞和纺轮。镞是箭头,说明这个时期县境先民已使用弓箭。纺轮是古代的纺织工具,说明这个时期县境先民开始了纺织与缝纫。

    四是屈原望郢亭。在狮子山的半山腰有一亭,名曰“望郢亭”。相传,公元前272年,楚怀王听信谗言,将屈原流放。当屈原来到白螺矶,准备在三江口渡江南下时,他“哀故都之日远”,写《哀郢》“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据专家考证,大坟就是白螺矶。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就在屈原登高回望郢都的地方,修建了“望郢亭”。

    五是葫芦口。狮子山下有条形似葫芦口的道路,地势险要。公元208年冬,曹操败走华容道,在葫芦口遭张飞率领的3000人马伏击,溃不成军,仓皇西逃。

    六是宗公庙。南宋名将宗泽奉命在狮子山一带驻军,宗泽治军有方,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百姓爱戴。又敬佩其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爱国精神。宗泽撤军后,百姓捐资在宗泽设军帐的半山腰为其修庙,焚香膜拜,敬奉纪念,名曰“宗公庙”。

    七是岳飞扎寨狮子山。北宋末年,湖南洞庭湖地区爆发钟相、杨幺农民起义,由于南宋军队的残酷围剿,钟相被俘牺牲。杨幺领导义军继续斗争,使义军发展扩大,声势远超钟相义军时期。绍兴五年(1135年)三月,南宋朝廷派右相张浚亲临湖南督战,并把岳飞调往洞庭湖区,镇压起义军。岳飞率部在洞庭湖区排兵布阵,设帐狮子山,指挥作战,并囤积粮草以为后勤补给基地。宋军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办法致义军全军覆没,杨幺被捕,惨遭杀害。

    八是东晋、南朝时期在狮子山发生有几场战事。隆安三年(399年),东晋大司马桓温与荆州刺史殷仲堪荆河垴之战;南朝刘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骠骑大将军萧道成与荆州刺史沈攸之的白螺矶之战;南朝陈光大元年(567年),司徒陈顼与华皎在白螺矶江面之战。

    狮子山雄踞长江之滨,俯视滔滔江流和烟波洞庭,阅尽天地苍桑、人世代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