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繁华
教师节快到了,作为教师的我,更加怀念起自己的恩师啊!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读书断断续续,但有幸遇到了几位恩师。他们的教育让我终生难忘,无一不在引领我的人生,恩师的形象始终给我以力量!
一
那是20世纪60年代,我在爵一大队(现在何李村的爵一墩)的小学堂里读书。那是一家大户人家的房子,高大宽敞。几个年级的孩子就挤在两间大一点的房间里,教室的干墙是泥砖塞满木柱的墙壁,坐的是“抗大式”的桌椅(泥砖砌台,木板搭面),教书先生就是邻墩台的一位李老师。李老师教我们认字,读报,读一首诗词,有时还让我们抄写报纸上的一小段文字,有时还要求背诵。
课堂上,李老师总是带着我们一句一句地读,那时不学拼音,只认汉字,老师不厌其烦地带读,我们也读得很认真。虽然是地方话,句子的意思也不明白,但是我们读得津津有味,按照要求背书。有些字也有误读,如:“仍”“缚”等,我们当时读成了“nai”和“bo”。如今回想起来,也理解老师的苦衷,他们也没有学习汉语拼音,况且我们临近湖南,不免也带有湖南的方言。
李老师还教我们写毛笔字,他的正楷字写得端正平稳,由描红、发“引本”到临帖,一步一步教得到位,我的毛笔字也是那时打下的基础啊!
李老师教我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的谆谆教诲令我终身受益。
二
周玲老师,一张圆脸,皮肤白里透红,扎着两根短辫,说话清脆而响亮,眼神里常常显露出活泼而坚定的神色。一个小故事出自她之口总是那么生动风趣,我常常被她的演讲所感动。她写的钢笔字别有一番风味,那方块形的结构,遒劲有力的笔画,那“一捺”带有向上“一波”的特征,字显得平稳而活泼,从而体现她沉稳、刚毅、活泼的性格。她的钢笔字和毛笔字我很是崇拜,曾一度模仿,以致作业本上都出现那样的字体。有人问我学的是不是周玲老师的字,虽然我没有说什么,但心里认定还是周老师的字好看!
我生性内向、胆小、不善表达,遇事谨小慎微。周玲老师总是在教学中开导我,教育我要挑战自我,勇敢大方,今后要在社会上立足做人,必须勇敢地面对生活。那时的我,学习有点跟不上,学业感到吃力,周老师发现后就给我以鼓励,辅导我的学习,让我将知识都理解透彻,让我树立了信心,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周老师的教导下,那一年我的学习成绩跃入甲等行列,我感到特别开心,非常感谢周老师,是她让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我家离学校有三里多路,吃完早饭后便要踏上上学的路。按照季节不同,我吃中餐有时自己“包饭”,有时也带点菜在学校食堂就餐。吃饭时,周老师还把自己仅有的一份菜分给我吃,时常问我是否吃饱。一句问候,一句叮嘱,无一不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关怀!
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的周老师,每次去她父母住的万兴村时,必定要经过我的家门。平日里,她会在我家的门口稍作停留,享受片刻的宁静和休憩,同时也不忘关心我的学习情况,歇息的间隙总是会向我询问学校里的学习进度,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学习时间。除此之外,周老师还非常关注我的学习生活,针对我的学习需求和遇到的问题,她总是耐心指导我如何完成作业,并且积极鼓励我学英语,不厌其烦地教我学英语单词。在过去的几十年岁月里,那些和周老师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总是会让我心潮澎湃,历历在目。尽管当时的我对英语的学习朦朦胧胧,对周老师所说的英语还是一知半解,但是我能够深深地体会到周老师对我的一片真诚的关爱和悉心的指导。
这么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周老师去了什么地方。而今的我,对周老师仍是一片深深地怀念。
三
我读初中时,有位吴兴旺老师,他写得一手好字,以草书和美术字见长,常常见他出刊时画刊头,题写“文题”。他擅长刻写钢板,那蜡纸上的字和画自成一体,独具风格。常常在放学后,他要我留下来“刻钢板”。应该说我的钢笔字是周老师与吴老师两种字体的结合,由于经常刻写钢板,练就了一手比较规范的字,那右手中指捏笔的“硬茧”好多年都没有消失。
我记忆中的张耐夫、刘正亚、陈武昌等教语文的老师,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才子,他们的言行举止和高尚的品德都给我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我经常听说他们努力采写先进典型人物的材料,积极推动社会进步,我也经常看到他们热爱阅读的《解放军文艺》。尽管我当时年纪尚小,对写作了解甚少,但这些老师的热情激发了我对作文的兴趣。练字和写作逐渐成为了我一生的爱好,这其中无一不受到这些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四
我学识疏浅,见识面窄,民间礼仪知晓甚微。很早就步入讲台的我对民风民俗是一窍不通。那些年我还年轻,随同本村的李老师去给人家帮忙。墩台上定亲发八字上门填庚书的,亲事说好后领席写请帖的,结婚之前写报期书字的,婚期行书走柬,写对联,知宾陪客,接送“上亲”,恭席座谈等等,都要接李老师到场。他为人随和、谦逊,墩上的大小事少不了他。他经常带我参与一些活动,由于李老师的言传身教,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虽然学得慢,但我注意积累,逐渐衔接,形成自己的“简易礼节”。李老师为人言语不多,且待人诚恳,令人敬佩。他引导我学到了一些乡村礼仪常识,也留存了一本乡村礼仪的小册子。他老人家可以说是乡村民风民俗的传播人!
这些对学生全方位关怀的良师,他们的教育关怀无微不至,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一面毫无保留地为学生传授知识,一面也坚持自学,不断自我提升。我下定决心,要把这些恩师们对事业的忠诚、对教育的热爱以及对教育的执着,以我自己的方式发扬光大,以此作为激励和鞭策。我对自己要求严格,持续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在人生的征途上,我不断演绎着精彩纷呈的故事,始终抱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始终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不断攀登人生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