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盛贵
灯,是光明的象征。人人都有对光明的热爱、渴望和追求。在我的人生岁月中,我对灯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我从小就喜欢灯,尤其喜欢那些五颜六色、缤纷多彩的油纸竹丝灯笼。那是我家每年春节的必备之物。年夜晚,邻居的小伙伴们,兴高采烈地聚集到一起搞灯笼比赛,看谁的最美,谁的最亮,谁的亮得最久。那是小伙伴们一年中最兴奋的时刻。可是,往往得意忘形,一不小心,把插在灯笼里面燃烧的蜡烛弄歪了,被烘得发烫的灯笼就会立即起火,一下就烧掉了。然而,也只有这样,小伙伴们盼望已久的赛灯笼,算是达到了高潮。
后来,我上小学。除周六和周日之外,学校里每天都要上晚自习。因此,同学们人手一灯那是必不可少的。同学们就地取材,自己动手,用小墨水瓶子制作简昜煤油灯。几十盏豆粒大的灯火,同时在一个教室里点亮,既热闹又壮观。尤其是同学们伏在简昜课桌上做作业的那种认真劲头,实在令人感动。只要见到如此场景,什么是艰苦奋斗发奋图强,你就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初中时期,我和同学们对汽灯情有独钟。因为一盏汽灯吊在教室的中央,就可以照亮四面八方,如同白昼。每个同学脸上闪耀着幸福的光芒。可是,如果油料不纯,杂质过多,一旦油路被堵,汽灯马上就会发生“哮喘”,立即暗下来,甚至嘎然熄灭,顿时会引起一片轰动。紧接着就是抢修。同学们齐心协力,纷纷打燃自己的小手电,争着为抢修贡献一份力量。同学们那种“不点亮汽灯决不下战场”的克难精神,无不令人佩服和震撼。过了好一会,汽灯终于亮了,全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汽灯光芒四射,教室里又恢复了原来的平静。
当然,电灯是最理想的。可是那时候,只有县城里才有电灯。我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我从乡下一个小集镇进入县城,仿佛到了天堂。因为有电灯,夜间休闲就可以逛大街、溜公园、听京戏、看电影、上餐馆、进舞厅,或到图书馆潜心阅读,或去灯光球场观摩球赛等等,过着亮堂堂的夜生活,让人感到无比幸福快乐。可是,每天夜晚不能超过十二点,否则就会停电,全城照样一片漆黑。人们仿佛一下从现代文明回到了遥远的烛光时代。人们的情绪也随之一落千丈,如从山巅跌到了深谷。
电灯的普及,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它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如今,国家的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全国城乡发生了巨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电灯也在与时俱进,它的种类日益增多,花样款式不断翻新,可谓枝繁叶茂,丰富多彩,强烈地显示着现代文明的个性与特色。电灯的触角早已伸到农村广阔天地。城市成了灯的海洋,尤其是在繁华的商业区和十字路口,五彩缤纷的霓虹灯,与循环播放的电子广告屏幕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而且变化不断,层出不穷,通宵达旦。人们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之上,穿梭在琳琅满目的商场之中,徜徉在奇光异彩的梦幻之境,无不令人陶醉!
从油纸竹丝灯笼、煤油灯盏、汽灯到电灯的普及,再到制造梦幻的霓虹灯,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随之,我也从一个天真活泼的儿童变成了年逾古稀的老者。在不同的灯光照耀下,我的身影逐渐由模糊变得越来越清晰。蓦然回首,我看见,我的愈来愈明亮的足迹,来自那遥远的昏暗……已成为难以忘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