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仲
第一次学做包子
“府掾有包子,文章推贺生。沧浪醉后唱,因此寄同声。”这几句话,是唐朝大诗人孟浩然《与崔二十一游镜湖寄包贺二公》关于包子的诗句记录。
我是一名特别爱吃包子的食客。有时候,我会心生好奇,暗自心想,通过历史大纪年的推算,比如唐朝于618年建国,孟浩然于689年出生,无论是孟浩然出生之前,就有了包子,还是自其成年以后,完稿此篇诗作时,才有了称呼为包子的食物。怎么算,包子都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决定亲自学做包子,按照朋友透露的做包子秘方,我准备了4斤面粉、100克白糖,20克酵母,还有做包子专用苏打粉30克、鲜肉3斤、土葱1斤。通过揉面、发面、醒面、剁馅并调料、加上制作与上蒸笼,我和阿霞两个人,差不多从早上七点多忙到下午三点,热气腾腾的大肉包子才出锅。阿霞让我先尝一下包子的味道如何,我轻轻拿起白白软软、胖胖乎乎的大肉包子,不顾形象大咬一口,馅汁儿马上顺着包子皮流了下来,我赶紧拿出纸巾,擦了擦油油的嘴巴和滑溜溜的手指,迫不及待大声欢呼:“今天做的包子非常成功,味道顶呱呱!”
阿霞以前在湖州做过包子生意,她以师傅的口吻说道:“下次做包子,最好是提前发面,否则,和你在一起做包子的人一定会饿到前胸贴后背。”阿霞的话,虽然很幽默,但是我认为很有道理,无论是做包子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学会如何合理运用时间,只要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且事半功倍。
虽然是第一次学着做包子,而且我个人包出来的包子有点丑,大小不一、瘪瘪歪歪,但我依然十分有成就感。
中国人善于用食物来传递亲朋好友之间的深情厚谊。于是乎,我将第一次学着做出来的42个包子,进行了合理分配:自己家留了12个,其余30个,以各家10个包子的份额,分别送给了好朋友灵灵、任大姐和阿霞。送包子的时候,我特别跟她们交代了同一句话:“我做的包子虽然很丑,但是味道还可以,你们别嫌弃呀!”我在视频电话中得到的回复也是一致,他们隔屏竖起大拇指,还有哈哈不断地笑声。
追寻包子美味,捕捉家乡特色。既是口腹之欲,又是舌尖享受,更是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态度。民以食为天,让包子的美味,成为我们工作与生活中,一种平淡而又欢愉的温暖记忆。
愿我们每个人:理想与生活并肩前行。
街边茶摊
炎夏夜晚,酷热难耐。我常常与好朋友在户外骑自行车锻炼身体,骑车沿途,我看见街边林林总总的茶摊,百花齐放,俨然夜空中亮丽的风景。偶尔兴之所至,我也会在茶摊上小坐一下,休息片刻。
街边茶摊,配置简单的桌椅,有的茶摊还配备了简易但效果不错的音响,以供喝茶者免费唱歌。通常来茶摊遛弯的群众,会选择在这里喝茶、下棋或聊天等等。好些个茶摊的顾客一曲唱完,叫好的掌声,有如知了雷鸣,喝彩不断。
联想着从包厢式茶文化到街边茶摊的一路辗转,于酷热难耐的夜晚,批量的人们偏爱街边茶摊,也许并不昂贵的茶叶,并不能满足舌尖的喜好。想来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乘凉,二是便宜。五元钱一杯茶,五元钱一碟瓜子或其他小食,您可以从日落西沉坐到明月高悬,喝不完的热水,想添就添,直到睡眼惺忪,回家歇息方止。
在街边茶摊喝茶,体验到人与自然妙合无间,童年的味道跃然于茶杯间,一杯杯茶水传递着各自的故事,既有简朴的自由与随性,也算作晚间休闲生活的另一种追寻方式。不失为炎热天气中,吹过来一股舒适凉爽的清风,于浪漫情怀中,多了一份热爱生活的遐思。
“点一杯好茶相伴,任茶香齿间轮回”。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我想,在街边茶摊品茶,大抵也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