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3月2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绿杨邨

  □ 张 俊

  从“纳爽门”(晶崴酒店旁)进入沙市中山公园,过一座小桥,顺路右行不远,原有一座“醒园”茶馆,茶馆老板是本市一个叫叶平安的普通市民。当时,按照公园的建设规划,“醒园”被划入建园的红线范围,“沙市市政整理委员会”(“市整会”)决定对该园进行征收。负责征收的童月江及侄儿杨政斋,在实地踏勘后拿出了一个评估价。

  沙市富商邓心田将自家花园的“两亭一楼”捐给公园的事,在当时已成为美谈。也不知是不是受了邓心田的影响,当童月江找到叶平安谈征收补偿的事时,叶平安爽快地表示:愿将茶馆以及相关的土地、藕塘、树木、花草等物一并捐赠给公园,以表达一个市民支持建公园的心意。其实,叶老板也不是一个经济宽裕的人,一家数口也就靠着这家小茶馆在讨生活。

  1934年3月7日上午,“市整会”召开第三十五次执、监联席会议时,童月江在会上向各位委员通报了此事。委员们听后大受感动,都纷纷称赞叶老板是个有公心、有情怀的人;对他这样的人应当予优待,决不能因为他捐赠了茶馆,给今后一家人的生活带来困难。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接受叶平安的捐赠,待公园建成之后,“醒园”仍作为一座茶馆,由叶平安个人终身居住和经营;倘若叶平安将来离世了,则子女享有优先承租权。叶老板有义举,“市整会”也没亏待他,在公园建成之后,公园聘请叶平安担任了管理员,每月都给他一定的报酬,以示嘉奖。

  清代的《沙市志略》上记载过一件事:在明代,沙市有个叫刘永宁的丝绸小贩。有一天,他早起去赶集市,在通济桥拾得三百两金子,但他未起贪心,在原地等了三天,终将金子还给了失主。后来失主要将金子分一半给他,他却死活不肯要。后来那个失主在三清观建醮祈神,祈祷刘永宁子孝孙贤,金榜高中。后来刘永宁的孙子刘大武果然中了进士,官至四川成都府副使,在青石街(今中山路西段)还为他立了一座金榜题名坊。再后来,刘大武回乡后,又在“武宣巷”建了一座“五显庙”,以为乡人祈福。

  老刘家的故事在沙市是家喻户晓,当市民们听说叶平安捐赠茶馆的事后,都说叶平安今后会像刘永宁一样得到福报。果然,叶平安有个孙子叫叶声华,曾在沙市中学读书,后来成为中国测试计量及仪器专家、中科院院士。

  “醒园”茶馆被征收后,因四周种满了杨柳树,夏日时一片绿荫宜人,公园筹备处就将“醒园”改名为“绿杨邨”,也有人称作“绿杨村”。这里环境清幽,来喝茶聊天的人不少,“市整会”又花了一百六十多块大洋,在茶馆旁新修了一座厕所,这也是公园内最早建成的一座公共厕所。

  “绿杨邨”是一座木结构房屋,后来,它耐不住风雨还是垮掉了。当年,叶平安给茶馆取名“醒园”,是寓意人要饮茶思静,切勿有贪恋之心,要明理做人行事。为了让人记住“醒园”茶馆及有趣的故事,2003年,市公园管理处在“醒园”茶馆遗址上立了一块石碑,上刻有“醒园茶社”几字。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