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5月24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5版:文学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河 豚

  □安频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描述其形状:“河豚状如蝌蚪,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文。”又说其肉滑腻丰腴,有人称之为“西施乳”。明人陶宗仪在其所著《南村辍耕录》中说:河豚,鱼类也,无鳞颊,常怒气满腹,形殊弗雅,然味极佳。煮制不精,则能杀人。河豚之所以会鼓起肚子来,多半是因为碰到危险了。它的胃有弹性,腹部的皮肤很松弛,可以通过吸气来使肚子膨胀,让自己变成原来的数倍,吓退掠食者,起到保护自己的效果。他指出,烹饪不精,吃了可能会致命。但为了这一口极鲜美的河豚肉,有很多人拼死吃河豚。自古以来,有侥幸心理的人一向如此。因为中毒而死的人,毕竟是少数。

  中国人最早吃河豚的记载出现在秦代。当时就有人被毒死。但之后的几百年里,没人有一个安全的办法去吃河豚。因此吃的人很少。到了宋朝,河豚的毒性被破解了,一时风气大盛,很多人尝试着去吃。当事人用小刀挖去河豚的鳍、眼,剁掉鱼嘴,剥去皮,取出肠、肝脏、卵巢和肾等含剧毒的内脏,再把肉质紧密的河豚肉切成片状,放进清水中漂洗。一会儿后,夹起鱼片蘸些辣椒汁,放进嘴里就可以吃了。此外,还可以炖成汤或炸了吃。

  譬如苏东坡曾谪居常州,听说当地盛产河豚。于是在每年的三、四月间,总要去餐馆吃一顿河豚肉。当地有一个贤士,会烹制河豚,听说苏东坡爱吃河豚,就借着请客名义来结交他。苏轼一到贤士家,他的河豚菜已经端上来了。苏轼拿起筷子就吃,吃饱喝足后,对主人说:“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贤士听了,忍不住笑了。有美味在面前,他甘愿冒着中毒的奉献,可见河豚肉的诱惑有多大。特别是河豚在四、五月间产卵时,卵巢、肝脏均含剧毒,毒性是氰酸钾的十三倍。那个时候去吃河豚,简直是去寻死。但科学家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种毒性,想法子将毒素从其体内提炼出来,用于麻醉、镇静、治癌、戒毒等方面。据说在国际市场上,一克河豚毒素,是黄金价格的一万倍。

  河豚的标签是:毒在味中,味在毒里。宋人梅尧臣云:“炮煎苟失所,入喉为镆铘。”古人说河豚的毒“入口烂舌,入腹烂肠,无药可解”,还说“惟橄榄、木鱼、茗木、芦根、乌蓲草根煮汁可解”。我觉得这些中草药的药效是赶不上毒性在人体血液中扩散的速度的。吃河豚中毒,一般的症状是嘴、手脚发麻,睁不开眼睛,吞咽困难,呼吸急促。不久之后,彻底丧命。我们普通人只能感叹造物主的神奇,竟能把至毒融于至鲜味中,让人欲罢不能。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