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在秭归县郭家坝镇烟灯堡村的小榨坊滑坡防治工程现场,施工人员抓住晴好天气加紧施工。
“这一项目的实施,将保障烟灯堡村50户160人和烟灯堡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秭归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地质灾害防治中心主任王云飞介绍。
近年来,宜昌各级党委和政府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让广大群众安居乐业,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
敲响防治“警钟”
宜昌地跨三峡库区、清江库区、武陵山区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地质灾害多发易发。目前,全市有各类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2869处,地质灾害体总规模约57.5亿立方米,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7.1万人、总资产190亿元。
为了保障广大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之际,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多措并举,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5·12”防灾减灾系列活动,增强大家对地质灾害的防治意识,群策群力,共同筑牢和守护“生命防线”。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秭归县归州镇小岩头滑坡、兴山县南阳镇彭家院子崩塌、夷陵区邓村乡袁家坪村滑坡等案例,复盘总结成功避险经验,制作了宜昌市突发地质灾害警示教育案例宣传片;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大丽寨滑坡现场组织开展2024年度市级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应急演练;在市规划展览馆、G348国道地质科普公路等地,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宣传;先后组织地质专家在秭归、远安、夷陵等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业务培训5场次。
通过组织开展防灾减灾系列活动,有效增强了基层干群对地质灾害风险的防范意识,敲响地质灾害防治“警钟”。
隐患“无所遁形”
去年8月27日,夷陵区邓村乡袁家坪村发生滑坡。因巡查排查到位,提前发现险情,并及时将群众撤离,无人员伤亡,入选全国成功避险典型案例。
去年8月15日,地质灾害巡查排查工作人员对邓村乡袁家坪村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发现一村民房屋后部坡体有变形迹象,随即向当地村委会和居民提出遇暴雨预警要及时撤离。
从8月25日开始,当地出现特大暴雨;8月26日下午,夷陵区自然资源部门工作人员电话“叫应”隐患点村民、网格员、村干部等,要求立即撤离受地质灾害威胁住户,该住户为两名老人,不愿撤离。当天21时许,袁家坪村委会组织人员实施强制撤离,并用心用情妥善安置好两位老人。8月27日6时50分,该住户屋后坡体垮塌,并损毁房屋。
为了压实地质灾害防治责任,落实巡查排查机制,市委市政府把地质灾害防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工程来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系统扛牢责任,组织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做到督查检查全覆盖。
今年来,全市出动8370人次,巡查重点区域隐患点6120次;出动56个检查组,对70余个项目临时用地开展排查,对发现的31个隐患点全部落实防控措施。对在册隐患点纳入“四位一体”网格化动态管理,汛前核实更新防灾责任人3237人次,对秭归土地岭滑坡等109处重大隐患点开展风险会商,汛期安排37名技术人员分县驻守,提供防灾技术支撑。
夯实发展“地基”
5月28日上午,在秭归县沙镇溪镇木鱼包滑坡监测点,湖北长江三峡滑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三峡大学)的5名工作人员正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
“木鱼包滑坡位于长江右岸,面积180万平方米,平均厚度50米,体积约9000万立方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副站长卢书强介绍,2006年以来,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委托我们对木鱼包滑坡实施地质灾害专业监测,进行实时管控,严守这道地质安全防线。
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全市强化监测预警,累计建成“人防+技防”监测点1487处,安装自动监测设备4680台套,在线“放哨”守护群众4.6万余人;2023年累计发送预警信息4579人次,有效处置340次。发布地质灾害专报17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122期,精准推送22万人次。
严格落实防御响应工作要求,强化值班值守,实行24小时地质灾害专项值班制度。去年,电话“叫应”监测员2965人次,提示加强巡查观测,做到在岗在位、及时处置。
加快推进搬迁治理。2022年以来,全市避险搬迁2453人。今年以来,申报落实中央、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和2023年度增发国债资金共计3.75亿元,在全市实施27个工程治理项目。通过各种综合防治措施,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龚昌俊 通讯员 徐子一 黄月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