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虽然以平原地貌为主,但是受自然因素与人为工程活动因素影响,境内仍然发育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灾种,地质灾害中高风险区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1.42%。
近年来,荆州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未雨绸缪防灾减灾,抢抓重大机遇,坚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切实将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到手上,有力推进解决地质灾害风险、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构筑起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健全防治体系
近年来,荆州市、县两级均成立了国土(地质)专委会或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以夯实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基础工作、狠抓关键环节突出关键问题为抓手,持续推进政府牵头、部门协作的地质灾害防治联动机制和快速应急机制。
2024年,荆州制定印发《立即行动 突出重点 防范地质灾害隐患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存量清零、增量遏制、借鉴警示、治本攻坚、全民参与“六大行动”。结合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实际情况,编制《2024年度荆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点》,围绕各级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体部署,指导开展各项重点任务。按照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要求,更新调整专委会组成人员及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对重大安全隐患进行挂牌督办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一套自上而下的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指挥机制和联动工作机制逐步完善,责任链条无缝对接。
打好“人民战争”
近年来,荆州市依托各地乡镇政府、自然资源所、村委会、地质环境保护站协同管理的地质灾害一体化模式,采取划定网格、落实人员、明确职责和任务、实施分片包干、重心下沉的网格管理方式,打好地质灾害防治“人民战争”。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特征,再加上丰沛的降水,使得荆州长期受暴雨及洪涝等灾害困扰。汛期来临前,荆州市对网格员进行集中“点名”,逐一进行电话回访,网格管理员、专管员、群测群防员均在岗在位,同时将更新后的网格管理人员名单纳入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发送名单,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视频宣传片等新兴媒体,将乡镇(街道)、村(社区)作为“4·22”世界地球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等活动的前沿阵地,将宣传教育工作覆盖到“最后一米”,实现从“要我防”到“我要防”的转变。
通过复盘总结、案例警示等手段,让基层干部、群测群防员、群众熟悉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在哪里”、隐患的运行轨迹“怎么动”、主要威胁方向“是什么”、具体“威胁谁”、出了情况“往哪跑”,真正做到心中有数、避险有效。
做实闭环管理
2018年以来,荆州市根据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和湖北省关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要求,结合全市地质灾害现状和防治形势,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纳入生态文明建设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重要内容,部署实施5大工程19项任务,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和技术支撑水平,促进长江大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为新时代荆州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荆州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依托专业技术力量,深入开展历史隐患排查、新增隐患点核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重点集镇地质灾害调查(勘查)等工作,全面落实“汛期三查”、“雨中三查”巡排查工作制度,动态化管理地质灾害隐患点。在汇集、整理各类地质灾害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完成了全市1:10万地质灾害专项风险普查,编制了全市“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并报请市政府发布实施。
面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险情,如何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荆州力求做到“心中有数”。
近年来,荆州牢牢把握当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新形势,全链条闭环管理做好预警响应工作:
——强化监测信息处置。在“人防”方面,核实核准人员信息,完善“两表一预案”,防灾明白卡及时发放到户;在“技防”方面,累计发布专业监测预警信息52条、气象预警产品13期、短信速报通知2859人次。
——强化预警响应联动。强化自然资源、气象、应急等部门合作,针对重点时段开展精准调度,做到每一轮强降雨的雨前预判、雨中调度、雨后评估,对重大风险隐患实行“人技同防、昼夜监测、实时通知、接警即撤”,指导基层提前做好防范应对。
——强化撤离人员管控。明确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区清单及其防灾避险转移人员清单,落实好“谁负责、转移谁、往哪转、何时回”等具体响应行动,同时杜绝因群众擅自回流造成的伤亡事件发生。
未来,荆州市将进一步筑牢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工作防线,着力构建联动防御体系和源头防控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良好防灾氛围,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宜荆荆恩主流媒体联盟·荆州日报记者 马骁 通讯员 王心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