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恒
荆州,作为1982年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肩负着古城保护、文脉传承及资源利用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荆州市委、市政府始终将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置于突出位置,近些年来通过统筹规划,全力推进“活化古城、更新老城、建设新城”的战略部署。我们针对“活化古城”开展调研,对古城保护利用的路径进行探讨。
古城发展现状
古城人口疏散成效明显。通过功能疏解带动古城人口疏散与保护利用,有了很大进展。教育功能疏散方面,向古城外迁出荆州中学、西门中学,停办2所大中专院校;医疗机构方面,荆州中心医院部分迁往城北院区,市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至市胸科医院,停办荆州区康复医院;行政事业单位方面,陆续外迁荆州区检察院、市自来水总公司和省三监狱等。大幅改善了古城以往人口密度高、交通拥堵、配套不足等问题,古城内人口已从之前的12-14万人疏解至5万人左右。
古城风貌不同程度受损。过去70余年,古城担负了服务前荆州地区、今荆州市600多万人的诸多功能,古城之体,现代为用,街巷密布,高楼矗立,城垣保护受限,古城风貌不同程度受损。三义街、南门大街、民主街、宾兴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因受人为破坏、旧城改造等因素方面影响,大量历史建筑、传统建筑未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张居正街、关帝庙、外环道等核心游览区域,周边整体风貌杂乱,游客体验感差。
古城“活化”进展缓慢。古城人口疏散及功能疏解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活化古城”仍然存在思路不清、举措杂而不精等问题。如文化脉络如何梳理、闲置资产如何利用、古城业态如何植入、景区景点如何打造等现实问题亟待破题。部分重大文旅项目因文物保护、游客量不足等原因,导致投资决策悬而未决、进展缓慢。人口及功能外迁后的接续工作未能及时跟进,部分传统业态因常住人口减少而消失,古城“活而不火”,人气渐弱。
制约古城发展的主要问题
规划统筹问题。古城的上位规划包括《荆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荆州城墙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等,近年来,围绕古城开发利用先后编制了系列详细规划,由于主管单位、编制团队不同,规划缺乏系统性、统一性,难以执行落实,古城发展缺乏有效管用的规划引领。
保护利用问题。文物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存在科学性与精准度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内及周边区域的发展形成了制约,导致古城更新进展缓慢。过分纠结于文化寻根,对外文化输出及IP打造重点不突出,景区打造是整体布局还是区域串联,各方意见难以统一。上述问题,导致无法在短期内利用有限的人财物力有效打造古城,并尽快产生经济社会效益。
业态不足问题。当前,荆州市正在推进“古城小样板”工程,通过打造“两街一馆”,植入餐饮、购物、演艺、文博等创新业态,让古城恢复活力,充满人间烟火气。但受相关规划条例影响,导致拆建手续繁杂、单位面积投资成本较高,真正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很少。部分传统特色餐饮、步行街、商圈等业态因消费不足,逐步减少甚至消失。大型演艺、沉浸式演艺等业态,因游客量难以支撑,导致投资回报率低,很难落地。
“活化古城”对策建议
做好规划统筹。突出最新的政策指引,突出古城建筑风貌和业态植入,编制更高标准的《荆州古城城市更新和活化利用规划》以及一批专项子规划。坚持规划引领,增强规划执行的刚性约束,实行“一支笔”审批。做好旅游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古城保护规划等的衔接,为古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寻求文保突破。学习借鉴西安、南京等古城经验,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和建设,提升经济发展能力。密切与国家文物局联系,在古城保护开发利用等项目上加强谋划,争取中、省层面政策资金支持。扎实推进“中国明清城墙”“关圣文化史迹”等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进一步扩大古城知名度与影响力。
规范古城风貌。城市与建筑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质精神的有机统一,体现城市的文化素质。开展古城风貌及“城市家具”调研,通过出台对城内电箱、电杆、井盖、公交站台等“城市家具”及建筑风貌的指引,在新建、改建、扩建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逐步构建“总体-重点地区-地块”三个层次的风貌管控内容体系。
打造旅游目的地。通过精细打造核心区域、合理设计游览线路、全程运用区间摆渡等形式,将古城优质资源串珠连线,提升游客体验。全力推进古城5A级景区创建,擦亮最高等级景区“金字招牌”。根据游客量发展水平,适时谋划打造大型演艺节目。优化提升方特园、园博园,加快建设复兴之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际卡丁车赛场、文化中国电影小镇等项目,构建旅游核心吸引物矩阵,变旅游过境地为旅游目的地。
(作者单位:荆州市古城墙保护发展中心,作者系荆州市委党校2024年春季第二期县处1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