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0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5版:文学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书法家王遐举的传奇人生

  □ 彭四平

  当你登上黄鹤楼,看到那幅气势雄浑的《黄鹤楼记》书法作品,一定会感叹其神韵超逸,端庄凝练,秀美典雅,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美的享受。

  书写者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遐举,精通篆、隶、正、行、草各体,并以隶书和行草著称于世,其隶书有草情篆意,劲而不犷,放而不野,散乱中寓工整,奇险中寄安闲;其行草独辟蹊径,潇洒豪迈,开创一代书风。

  投笔从戎义无反顾

  王遐举,1909年出生在湖北监利毛市镇卸甲河王家门村,原名克元,号野农。祖辈以种田为生。他的父亲酷爱书法,耳濡目染下,他从读私塾开始习字,尔后,系统地以汉碑《礼器》为基础,通临诸碑,不止数遍、数十遍,多至一、二百遍,深得其精髓。

  他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经常是通霄达旦,有时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而且每个时期都有新的收获。一次到贵州走访山林古刹,发现有一副好的墨迹隶书对联,欣喜若狂,不觉在那里呆住了,看了一整天,直到有所领悟才离去。

  1924年王遐举考入武昌中华大学。他从监利来到武汉,在学校有幸看到张裕钊、何绍基古拙硬朗、别有风味的书法作品真迹,深受启发,开始练习颜真卿的《东方画像赞》,扎扎实实地练了近10年,直到自己融会贯通。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大学被军阀强行要求停办。王遐举肄业回到家乡无法找到工作,只好教私塾养家糊口。不久与唐碧君结婚。正是这个农村女子,用她的乡土哲学,让王遐举晚年才有机会大放光芒,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1930年,王遐举离开监利到岳阳私立女子初级中学教书,在此期间,结识了岳阳县长王原一,受其影响,王遐举投笔从戎,累任国民革命军第73军15师秘书兼军部书记官。

  1937年7月7日,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为了保家卫国,王遐举所在部队,奉命参加淞沪会战。他匆忙赶回长沙北门外新河街的家,妻子唐碧君和幼小的3个孩子就居于此。

  王遐举说:“马上要到上海参加抗日。”唐碧君用商量的口吻问:“能不能不去。”他说:“现在大敌当前,一个不去,两个不去,国家岂不是要亡在倭寇的脚下。”于是,他想安排妻儿暂迁长沙东乡居住,委托其老朋友陈禹山给予生活上的关照。

  唐碧君认为投亲靠友不是长久之计,决定回监利老家。王庆云当年只有8岁,他晚年回忆说:“父亲说了声‘担子压在你一人肩上,难为你了’。母亲噙着眼泪,默默向父亲道别! 父亲一转身就踏上了等在门口的军车。”

  奔赴上海之前,全体官兵在宁乡誓师。“要抱定牺牲的决心,立下必死的壮志跟敌人拼命……战胜的诀窍在于不怕死三个字。”王遐举随部队从宁乡出发,徒步经铜官、湘阴,再乘火车到武昌,随后又换乘船到南京,接着又乘火车开赴上海前线,开始艰苦卓绝的战斗。

  1939年,时任第四路军总指挥的刘建绪在《第四路军阵亡将士麓山忠烈祠记》中沉痛地写道:“15师广福及南翔之役……皆喋血苦战而百死不挠,机礟弥空,骸骨盈埜,死亡不下四五千人……”

  王遐举能够从战场上活着回来,算是奇迹中的奇迹。

  笔法方圆互用竣拔而有风致

  1940年,长沙在日寇的攻击下,战事紧张,王遐举携家人逃往湘西沅凌。湖南湘礼中学由长沙迁到沅凌,校长劳启祥聘请王遐举任湘礼中学书法教师。次年,因为军工产品需要人协调,王遐举出任军政部驻衡阳办事处主任。工作之余,每天坚持写字、画画。他感觉到大好时光都被自己荒废了,在《述怀五首》其一写道:“十五二十时,意气倾江海。眼底空古人,宁有今人在。焉知时事异,荏苒又十载。学业终无成,一身从尤悔。”

  1944年,日寇南侵,衡阳失守,王遐举随纺织厂迁往贵州独山,后因日寇空袭,工厂解散。继而辗转回湘西,寄居芷江罗旧。

  两年后,王东原主政湖北。王遐举任湖北省政府编译员。他从湘西赶到武汉,途经衡阳,面对满目疮痍,心情沉痛地作《重经衡阳》:“久滞潇湘与愿违,衡阳再过景全非。行人路上稀人迹,回雁峰头误雁归。几处楼台玉笛冷,满城风雨劫灰飞。淋漓一掬伤心泪,待把天戈返落晖。”

  一年后,王东原主政湖南,王遐举出任《国民日报》文史专刊主笔兼资料室主任。1946年,全家搬迁到湖南长沙西岳麓山附近的赫石坡别墅,这期间他的书法大有长进,一些豪门、政客时常到此购买他的书法作品。王遐举晚年,受时任湖南省省长熊清泉邀请到长沙采风,曾来到昔日的赫石坡别墅,那里已是湖南师范大学的所在地。别墅年久失修,曾经流过房舍的那股清泉,接近枯竭。他伫立近20分钟,黯然离开。

  王遐举的第一个书法作品展是在武汉举办的。那是1947年夏天,受友人邀请,他将自己精挑细选的100多幅已装裱的作品,从长沙乘火车到汉口市商会(今武汉市工商联所在地)展厅展览。书法家邓散木(老铁)参观展览后,在《武汉日报》署名发表《王遐举的书画》,文中称“他所写的大小篆书,幅幅都是剑戟相向,古意盎然,隶书则大气盘旋,笔势欲飞,放荡中寓有规矩,比一切人写的隶书都不同,真可谓极隶书之奇观,行楷源之北碑,笔法方圆互用,很竣拔而有风致。”

  “他的每幅书法作品那么古朴、流动”

  1949年3月,王遐举经过徐悲鸿向田汉推荐,进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工作。他全家住在崇文门外三里河平乐园,那个院子叫“荆州会馆”,住户大都是湖北荆州地区在京的同乡。院落很大,有前后三重,他家住在最里面的一层。院子只有中间一层为完整的四合院,他们一家住的里院里有北房、西房和南房各三间,东房位置是前院西房的后房檐。

  其次子治平回忆说:“解放初期,北京用水很困难。我们用的水靠送水工每天挑一担水(两桶),每月一元钱。这两桶水是我家一天的全部用度。早晨洗脸的水不能倒掉,还要留着晚上洗脚。大约1953年,院子里安上了自来水,用水方便些了,不过还是不痛快。因为水龙头安在了进大门的门内,我家住在最里层,到那里要过两层院子,每层院都有一个门洞及高门槛。我经常看到父亲挑水,父亲个头矮(约1.68米),只见他过门槛时先扬起后面的桶,等迈过门槛再压下前面的桶,再一次扬起后面的桶,如此两次,才能挑到家里,倒入水缸中。这样一直到1957年我家搬走。”

  文革开始,王遐举被下放怀来沙城干校务农。1969年他回到家,要唐碧君带着孩子回监利。唐碧君听后,火冒三丈,大声质问:“我自己养活自己,为啥要迁回监利?”

  王遐举蛰居在北京,无法做通爱人的工作,只好忐忑不安地返回干校。在那个讲政治的年代,干校领导调查了唐碧君祖上三代,发现其家庭成分是贫农,才作罢。多年后,王遐举十分感念老伴的这份坚持,为他日后重回北京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王遐举花甲之年,被下放到干校,起先是放牛,后来干校办了一个扬声器厂,需要一个美工。他被安排在扬声器的包装上画花、写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没日没夜地写呀画呀,毕竟是年过花甲,时间一长,终于累倒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1973年,王遐举借调至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园工作,负责书写各类植物说明书。由于他平时沉默寡言,不擅交际,很多信息都比较闭塞。当年下放干校的同事都回到了原单位,他才开始找组织咨询落实政策的情况。没多久,组织上通知他说,“有3个单位可供其选择:一是回中国戏剧研究院,二是到中国文学研究所,三是进中国美术馆”。

  王遐举经过慎重考虑,决定到中国美术馆上班,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位书法巨匠将从这里走向世界。

  王庆云晚年回忆说:“父亲写字,都是我帮他研墨,有时父亲写字到深夜,我陪父亲研墨到深夜,有时候研墨到臂膀酸疼,疲劳得睡着了,父亲推醒我,让我上床睡觉。父亲常用旧报纸习字,一张纸反复写,最后连写的是什么字都看不清了,才将那张纸扔掉。稍长,我就替父亲牵纸。我看父亲如何用墨,如何运笔。自己就不知不觉中有了揣摩,有了体会,有了飞跃。”

  王遐举认为,一幅书法作品,应该是书写者自己的性格、情感以及各种修养一齐从胸中、腕底奔赴到纸上的总和。书法家启功先生对王遐举有较高的评价,他说:“王老先生的篆书、隶书、草书都有深厚的功力。他的每幅书法作品那么古朴、流动。古朴、流动是不容易统一的,而王老先生却能做到统一,这种艺术的驾驭能力就是书家与大书法家的本质区别。”

  王遐举成名有点像小说家沈从文,都是先得到国外认可,国内才引起高度的重视。有一次,他在中国美术馆为一个画展用隶书写序言,一群日本书法家大为惊奇,纷纷拍照留存。该书法照片流传到日本后,日本公明党创始人池田大作从“宏大的气势”中读出了“宽博的胸怀”。池田大作曾经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两次接见,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倡导人之一。他客观的评价,对国内重新认识王遐举的书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82年,王遐举受党中央委托,将《中共中央致蔡畅同志的致敬信》写成四屏,赠送给蔡畅同志。次年,他受全国人大常委会之托,将六届人大给叶剑英委员长的致敬信写成六屏,赠送给叶剑英元帅。同年,王遐举应日本政府邀请,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东渡日本,他神采飘逸的字体、遒劲雄浑的书法,被东京美术馆收藏。

  王遐举的诗词像一泓清水,俯仰之间尽是风流。他与同时代的艺术家启功、舒同、陈叔亮、萧劳被并称为“京都五大名笔”。王遐举与萧劳住楼上楼下,萧劳曾诗云:“芳邻上下楼,野农健如飞。”野农,遐举之号也!

  一门出了三位书法家

  一代书法大师王遐举以隶书见长,其用笔颇为讲究,多以园笔为主,方园兼备,点画长短互用,顿挫跌宕,笔势的斜正互为照应,波磔俯仰,洒脱自然,追求流畅、清新、朴茂的艺术风貌。在写点时,先裹锋下笔,后转锋再提笔运行;主横画大都作园头起笔,起笔藏锋逆入后提笔,用力送到,稍驻笔,从容向右上方提笔波出呈园势;有的却用方笔,顿挫有力,形满神丰,竖画多用“垂露”,竖末端回锋收笔;其捺画主要是方头斜捺;有的撇和折勾却一改历代传统的写法,加上篆意;字的转折处多是方中寓园,不露硬角,显得笔致婉转遒润,骨力内含。作品中的笔画运行有致,粗细相间,各具姿态,生动自然,十分恰到好处。

  1985年,王遐举与失联近40年的弟弟王轶猛在香港见面。回到北京后,王遐举应弟弟的要求,临写了《圣教序》和李北海的《麓山寺碑》,托香港友人转寄。

  王遐举强调练字要有吃透一本本“古帖”的毅力。他给其子王庆云的信中写道:“你现在练习隶书和魏碑,又写颜体,这很好,但要有重点,不要平均一样。写碑帖,不能今天写这、明天写那,必须先把一种碑帖的面貌精神都体会了,再写别的。”

  他强调练字就靠每吃透一本本“古帖”的毅力,才让其隶书结体稳重生动、遒劲别致,散发出了贯穿古今的气概。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其弟王轶猛、其长子王庆云都成为知名书法家。从此,王家“一门三位书法家”成为美谈。

  1991年,监利县人民政府为纪念书法家王遐举、王轶猛和王庆云一门兄弟父子在书法界的建树,在县城容城镇建有“泛鹅亭”。亭内王遐举小记云:晋王羲之爱鹅,用书法换鹅,千古传为韵事。今王氏一门皆擅书法,应有鹅助兴,监利县人民政府为“三王”建亭,嘱书“泛鹅亭”以资纪念。

  一个人,无论名气多大,职位多高,最后梦魂萦绕的还是其故乡。1992年春天,王遐举画完竹子之后题字曰:“余童时家傍有旧有竹圃,后游湘画竹时,偶忆及之当时在画上曾题此诗:修竹势参天,笋根恋故土。枝叶长青青,风霜不敢侮。”

  3年后,王遐举与世长辞,享年86岁。书法家高惠敏在《忆遐老》一文中,有个细节令我非常感动,现抄录如下:

  随着书画的升温,遐老成了众人喜欢和攀附的目标。由于他的宽厚慈祥,渊博真诚,以及善待众生和礼贤下士,再加上老伴的热情周到、平等待人及出奇的好记性。所以很多领导、书法家和爱好者都愿意到他家里坐坐聊聊——当然,来的人往往都还有写幅书法的要求。别人聊完了自去做自己的事,而遐老和老伴“陪聊”完了却还要为所有“交下的活儿”忙个不停。没办法,他只好每天清早四五点钟就起床,打拳舞剑之后,就开始“笔耕”,早饭后再继续,一直忙到中午。下午的“工作”,自然还是继续接待那日复一日的“门庭若市”。有人来访,老伴总是陪坐一边,还用记录本把“任务”仔细记下,免得记错了日子“耽误了人家的事”。遐老天性随和,最愿意成人之美,所以每有活动,只要身体允许,一般都不推辞。

  这就是王遐举,他的“书法人生,不仗权势、不借背景、不靠交际,甚至不用借助性格魅力和弟子拥戴,完全是靠他的字表现出来的气魄宏大、胆魄过人和功力深厚而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欢迎”。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