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2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荆州宣讲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以“五链”融合助力荆州新质生产力发展

  □ 喻婷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作出全面部署。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荆州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紧密结合地区特色与资源优势,以“五链”融合为引领,即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为现代化美好荆州建设注入新动能,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强化产业链协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载体,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以创新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的过程。荆州发展新型生产力,应以产业链作为支撑,通过加强产业链的协同作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同时,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荆州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配套能力,以期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积极态势;加强对新兴领域和新赛道的制度供给,通过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以国家标准提升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赋能传统产业,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为荆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激发创新链活力,打造创新驱动引擎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荆州发展新型生产力,应以创新链为动力源泉。大力激发创新链活力,打造创新驱动引擎,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通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加强创新资源整合,将荆州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通过加快荆州(武汉)离岸科创中心、荆州科创大走廊(荆州大学城)两个创新策源中心建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监管方式和管理理念。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更为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三、拓宽资金链渠道,保障发展资金需求

  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荆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资金链为其提供了必要的滋养。应拓宽资金链渠道,保障发展资金需求,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荆州经济建设。通过设立专项基金、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荆州的新质生产力建设,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强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保障重点科研领域的财政投入。整合优化相关财政专项,聚焦重点产业链,进一步增加产业基础再造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的投入;建立风险“防火墙”,严厉打击以假冒创新技术为由实施圈钱、骗补贴等违法行为。严格落实“黑名单”制度,对有劣迹的人和机构、企业,不再给予科技创新优惠政策、政府补贴等支持。

  四、优化人才链布局,汇聚发展智力资源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教

  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就是要从全方位不断优化和改善创新生态,确保科技创新没有后顾之忧。荆州发展新型生产力,人才链为其提供坚实支撑。应优化人才链布局,汇聚发展智力资源,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激励机制。通过高端引育,紧紧围绕“4611”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力度;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通过进一步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主体、拓宽培训专业,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弹性柔性”的机制科学用才,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新活力。

  五、完善政策链配套,优化发展环境

  政策是引导发展的重要手段。荆州发展新兴生产力,政策链为其提供坚实保障。应完善政策链配套,优化发展环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在谋划发展战略、集聚高端要素、优化市场环境、培育产业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强全产业链攻关、全要素支持、全生态发展;完善鼓励创新、弹性包容的市场监管制度。对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包容审慎监管,引入执法“观察期”制度,设立“免罚清单”机制,给予企业适度容错空间,为企业创造自由宽松的成长和创新环境。

  (作者单位:松滋市委党校)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