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火车头”,发挥好牵引作用,才能以重点带动全局,引领其他领域改革不断深入,从而使各方面改革形成合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有着深刻的理论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逻辑,是由三重内在逻辑共同决定的。
理论逻辑: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石与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辉指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明确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而经济体制改革正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只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才能有效破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不断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进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理论逻辑,构成了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而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
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借鉴与融合。现代经济学理论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从市场机制的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提升,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学理论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科学的分析和方法论指导。这些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融合,共同构成我们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框架。
现实逻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与紧迫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依然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有许多卡点瓶颈需要破解。面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推动解决。拎衣要拎衣领子,牵牛要牵牛鼻子。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破除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激发市场活力、增强发展动力、提升竞争实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应对内外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从国内环境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因素增多。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通过这一关键环节,带动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全面改革,形成各领域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历史逻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非公有制经济的蓬勃发展,每一次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突破都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40多年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党一以贯之地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才能确保改革方向正确、改革措施得力、改革成效显著。
面向未来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面临的问题和矛盾纷繁复杂,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好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大举措,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发展,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