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 岩
前天,和朋友一起逛滨河公园时,看到临河岸边,有一条几百米长的红色风景带,红得像火一样,与晚霞交融在一起,美得让人陶醉。
朋友问我:“这是什么树,简直太美了,从来没见过,怪不得这里会成为网红打卡地。”
“这是乌桕树,又名蜡子树。我们老家叫木子树。这种树我也有四十多年未见了,都以为绝迹了。”我抬起头端详了一会,告诉她。
“为什么? 这么好看的树。”她问。
见她一脸好奇,我却一时语塞。说实在的这话题还真不知道从哪儿说起。最后,我无奈地对她说:“这事你还得让我好好整理一下思绪,准备充分一点,再给你讲有关乌桕树的事。”
于是,她高兴地说:“你是说话做事都很讲究的人,凭我对你的了解。这树,肯定有故事,我很好奇。”
就她这么一说,真的勾起了我沉睡多年的记忆。乌桕树,又名腊子树。但老家人都叫木子树。木子树是红红火火、多子多福的象征。
在故乡的祖屋园子里,曾有一棵两个人合抱的乌桕树。乌桕树在我出生的时候就耸立在我们家的园子里了。听爷爷说,这棵乌桕树是他的爷爷栽下的,算起来差不多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它驱杆挺拔,枝垭弯曲盘桓,树冠犹如一把大伞盖。它就在我卧房南边靠窗的空地里。春天来时,枝间梢头第一时间冒出点点新绿,与池塘边的柳树交相辉映,像极了小时候吃的芝麻棍子糖。
夏日,青翠欲滴的叶子挂满树枝,遮天蔽日,枝上还缀着一串串花荚,淡香幽幽。各色各样的鸟儿都来抢占地盘筑巢。在众多鸟巢中,最出类拔萃的是丝麻雀的巢,它像一个歪把葫芦,高高地挂在一根倒垂的细枝上,简直就是一件无与伦比的工艺品,风起时,便荡起了秋千。看见鸟妈妈采食回来,小鸟们便探出头来,张着镶有金边的小嘴等待鸟妈妈哺育。不到两个月,小鸟儿就爬出了巢穴跃跃欲试,振动羽翼还不丰满的翅膀,在枝间飞翔。当我读书写字累了的时候,就会放下手中的纸笔,望着它们发呆。有时,还心生羡慕:唉! 鸟儿多好! 有妈妈喂食,又没有家庭作业要做。心烦的时候坐在窗前,吹一会凉风,很快就会平静下来。
秋天,树上的叶子由下到上,由外到里,渐渐变成金色。等到深秋时,就像一座金色的圆顶宫殿,在艳阳下闪闪发光。这时,树上的果子已开始成熟,由原来的青色变成了黑色,像珍珠一样串在一起,引来了许多争食的鸟儿。最爱吃乌桕树果子的,就是讨厌的乌鸦。乌鸦不但好吃,还时不时在争抢中发出“哇、哇、哇”的乱叫,声音又大又刺耳。后来翻看资料时才知道,其实乌桕树的名字与乌鸦是有渊源的,因为乌鸦特别喜欢吃它的果子,才叫乌桕树的。秋天,也是小伙伴们和鸟儿争抢果子的时候,一般低一点的果子都被我们收集起来,做弹弓子弹用,这个弹弓可不是橡皮筋做的那种,而是一根短竹筒加一根竹片做的子弹枪。
初冬,霜雪频降,乌桕树的叶子由浅红,变成玫红、绛红,再到深红。从远处着,乌桕树就像母亲晾晒的一床巨大红花被子,高高地被在树上,在冬日里格外显眼。每当放学回家,我便会背着书包,在这如火如荼的落叶上来回打滚,或在周六周日躺在上面晒太阳。只要看到它就觉得浑身温暖。到了隆冬时节,万木凋零,乌桕树上偶尔还挂着几片红色的叶子,宣示着它们的顽强。而枝头上被吃剩的果子,已脱去了黑色的外衣,展现出洁白的身体,像一朵朵圣洁的白梅凌寒绽放,傲立苍穹。偶而,也有几只阳雀立在枝头,欣赏原野的景观。
初中快毕业时,队里花了一天一夜放倒了我们家的乌桕树,说是已经遮到了生产队的庄稼,一定要割掉。
夜里,队长敲门进来,在昏暗的油灯下和父亲聊到半夜鸡叫。听说队长给了父亲二十块钱,要父亲把乌桕树送到队里做了平田的抹板。留下的枝垭,父亲做了一套桌子板凳。其余的锻制残渣进了灶门,当柴火烧了。
乌桕树从此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成了一段迷失在时空的往事。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的大街小道旁,公园里落叶植物一扫而光,香樟树、玉兰树、大叶女贞这些常青树盛装登场,一些我们小时候能见到的传统树木几乎消声匿迹。
没想到四十多年后,在城里的公园里再次见到了乌桕树,它像个大家庭,整整齐齐排满了滨河岸边,高高矗立,在天际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与晚霞一样红得像火,吸引着无数人在这儿游览拍照。也许,多少年后它们在这生根开花,儿孙满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