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欢
前两日,我漫步于校园青石板路上,几株金灿灿的腊梅花拦住了我的去路。它们宛如无数的小太阳,温暖着沧桑的枝头。凑近细看,枝丫间居然悬挂着几片枯黄的叶子。它们边缘卷曲,发出“簌簌”声,仿佛是被时间烤干的脆纸。它们紧紧抱住树枝,以倔强的姿态打破自然规律,遇见了初春最美的模样。
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循轨之外的自由与洒脱。那夜,山阴道上大雪纷飞,王徽之从梦中醒来,思绪涌动,不顾雪夜难行,乘船夜访好友戴逵。待天色微明,大雪稍减,小船终于抵达。望着紧闭的大门,他心中涌动的情感突然平息了下来,轻轻挥一挥衣袖原路返回。旁人不解,他只道:“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他打破常规,期遇而未遇,将那山影如墨,雪花轻触船篷的沙沙声,江水轻拍木舟的低吟声,永留心间,这何尝不是美丽的收获?
当魏晋的洒脱沉淀为历史的琥珀,千年后的伦敦画室里,另一种颠覆正在悄然浮现。画家祖尔夫,突破常见白纸黑笔素描的画法,于黑纸之上,白笔勾勒,将一位女子的侧颜呈现于黑暗中。斜射而下的光,轻抚女子半掩的脸庞。低垂的眼帘投下淡淡的阴影,她嘴唇微张,似在无声地诉说着什么。她的右脸完全隐于黑暗,如瀑般的长发倾泻而下,宛如被风吹散的银河。祖尔夫的颠覆传统,赋予画中女子独特而深邃的美,更带来震撼人心的视觉冲击。
细想来,我初次醉心循轨之外的美好,便是在电影《死亡诗社》中。基汀老师一反常规,吹着口哨进教室,让学生撕掉课本引言,站上课桌、换角度看世界,更带领他们在运动时高声朗诵,感受生活韵律。受其鼓舞,月色中,这群学生悄然逃离校园,奔向隐蔽的山洞。他们踩着坑洼路面,拨开拦路蛛网。寻得开阔处,点燃篝火,火苗在黑暗中欢快地跳跃,映照出他们兴奋的脸庞。他们轮流朗诵自己钟爱的诗歌,声音在山洞中久久回荡。那一刻,仿佛所有的枷锁都被打碎,他们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勇于打破陈规旧矩束缚的基汀老师,最终,将自由与梦想的种子撒在了学生的心田。
循轨之外,自有云野。当篝火熄灭后的青烟融入晨雾,那些被照亮的灵魂早已不再相同。正如群星从不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真正的生命,永远在挣脱引力时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