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曹歌
近日,荆州出台新一轮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方案,聚焦建设七大环境,明确20条硬核举措。细读之下,能够发现一个可喜的转变:营商环境建设正在从单纯的“政策供给”向“生态构建”悄然进化。
过去,各地竞相推出审批事项下放清单,不断刷新“最快办事时限”。这种碎片化的“政策礼包”的确能立竿见影,但企业获得感往往停留在“办证更快了”“补贴到账了”的表层体验。
而荆州这次的方案让人眼前一亮。“七大环境”系统设计,特别是将法治环境、数字环境、社会环境这些“软指标”,与传统政务效率提升并列,显现出一种整体性思维——营商环境不是几个孤立指标的改善,而是一个城市生态系统的重构。这就像一片湿地,不仅需要阳光雨露,更需要完整的生物链和微循环。
这种转变直击企业真实痛点的核心——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更快的证照办理,更需要公平的竞争环境、稳定的法治预期、完善的产业配套、人性化的城市服务。方案中“首违不罚”的柔性执法、企业破产信息核查“一件事”、15分钟就业服务圈等举措,都是在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隐性成本”问题。这些看似不直接拉动GDP的细节,恰恰构成了企业长期发展的“微气候”。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方案中的数字化布局,“信用+”惠民场景、工业互联网应用、数据开放平台等创新举措,将营商环境优化从政府办事大厅延伸到了数字空间。这预示着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是政策力度的比拼,更是数字化转型深度的较量。当企业在一个城市能享受到无缝连接的数字化服务时,其运营效率的提升将是几何级数的。
从“给政策”到“建生态”,这种转变要求城市治理者既要像园丁一样懂得生态系统培育,又要像产品经理一样精准捕捉用户痛点,更需要像战略家一样保持改革定力。毕竟,打造一个让企业“如鱼得水”的生态系统,远比发放几个“政策红包”复杂得多,但也管用得多。最好的营商环境不仅是最优惠的政策,更是最适合企业生长的生态。
当然,好的政策只是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落细。荆州这份颇具前瞻性的方案,能否真正转化为企业的发展红利,最终取决于执行的力度和深度。希望荆州不仅能“想得到”,更能“做得到”,让纸上蓝图变成企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期待荆州的营商环境“生态革命”能够开花结果,成为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荆州样本”。